【知與行】
2016年12月,三部委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指出,面對建設制造業強國對人才的需要,當前企業在制造業人才發展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參與人才培養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高,職工培訓缺少統籌規劃,培訓參與率有待進一步提高。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現狀可見一斑。縱觀世界各國的國家技能體系,回顧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歷程,企業的有效參與是提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的必要保障。因此,關注企業內在需求,激發企業活力,切實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除了成本,企業更關注技術技能的需要
成本與收益是影響企業培訓的決定性因素。受貝克爾的“完全市場條件下的企業培訓”理論的影響,降低或彌補企業培訓成本成為許多國家制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策的主要關注點。德國、瑞士等“雙元制”國家,通過限定學徒津貼的方式對企業培訓成本進行有效補償,保障企業提供學徒崗位的積極性。而企業學徒崗位補貼則是澳大利亞、英國等盎格魯-撒克遜體系國家的普遍做法。事實上,在真實的不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存在著由于工資變動與員工邊際生產效率增長差異形成的工資擠壓效應。當技術進步引起的技能提升達到一定水平時,工資擠壓效應不僅可以彌補部分或者全部的企業培訓成本,甚至還可能為企業帶來額外的培訓收益,從而根本改變了貝克爾理論的企業培訓成本與收益的格局,降低企業對成本的敏感程度,促進企業培訓逐步向技術技能偏好轉變。德國早在上世紀70年就建立起了學徒的成本收益監督機制,不僅監測學徒培養成本的變化,更注重對企業培訓收益的觀測,根據收益與成本的動態變化,對學徒津貼進行動態調整,以保證企業提供學徒崗位的積極性。
我國機械行業13個子行業的280家樣本企業的實證結果顯示,從整體看,當前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不僅顯示出明顯的成本偏好,同時具有明顯的技術技能偏好,并且隨著技術偏好的增強,成本偏好有逐步減弱的趨勢。可以預期,伴隨著“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等國家戰略的穩步推進,我國企業創新能力的不斷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技術技能偏好將得到進一步的加強。
稟賦差異,導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個體偏好的多樣性
企業自身稟賦決定了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能力,并會對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偏好產生影響,導致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行為的多樣化。在德國,90%的大型企業提供了全部76%的學徒崗位,中小型企業主要通過跨企業培訓中心的形式提供學徒培訓。在我國,伴隨著職業教育的發展,涌現出了訂單培養、校中廠、廠中校、集團化辦學、現代學徒制、混合所有制等不同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模式。多樣化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模式既是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實踐創新的反映,更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偏好差異有著密切關聯。
機械行業的實證結果顯示:在個體層面,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偏好差異明顯。從企業核心生產要素看,資本密集型企業和技術密集型企業顯示出技術技能偏好性,而勞動密集型企業則表現出成本偏好的特點;從規模看,中小型企業具有成本偏好型的傾向,大型企業則屬于技術偏好型;從企業屬性看,國有企業和合資企業屬于技術技能偏好型,而私營企業則屬于成本偏好型。
關注企業內在偏好,構建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政策體系
從現有政策的政策效果看,現有政策對于民營企業、勞動密集型企業以及中小型企業等成本偏好型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行為的效果明顯,而對合資企業、國有企業、技術密集型企業和大型企業等技術技能偏好型的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效果較弱。
這表明當前我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策更關注于企業成本偏好,傾向于采取激勵或補償等政策工具激發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動機。而成本補償型政策在提高成本偏好性企業參與水平的同時,卻會對成本偏好性企業主動承擔參與職業教育的意愿產生“擠出”效應。因此,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政策的著力點關應逐步從成本補償性向技術激勵性轉變。
加強頂層設計,將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納入區域產業發展規劃。依托《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區域經濟社會規劃、產業園、職教園等,搭建職業教育與產業經濟有效互動的技術技能復合創新平臺,以科技合作引領技能人才培養,以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支撐技術創新,積極探索鼓勵支撐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更多模式。
加強組織體系建設,促進企業技術技能需求與職業院校人才培養需求的有效對接。通過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行業指導委員會、院校董事會制度、教學指導委員會等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組織體系建設,使企業能在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專業設置、課程開發、師資培養、實訓基地建設、實習實訓、人才評價等領域發揮更主要的作用。
這有利于將企業技術技能需求標準整合入職業院校人才培養標準中,切實提高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質量,實現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偏好性的良性發展。
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資質認證制度,實現企業的高質量參與。各級政府根據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產業布局,從規模、技術水平、技師水平、培訓內容、培訓條件等方面對舉辦或參與職業教育的企業資質進行認證,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質量的評價機制和退出機制,有計劃地引導更多的技術技能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逐步限制或降低成本偏好性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比重,提升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整體水平。
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成本核算和差別化激勵機制。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成本和收益核算指標體系,定期評估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成本收益情況,整合財政投入、社會捐贈、企業培訓基金等資源,建立企業參與職業教育的激勵補償機制,根據企業參與職業教育偏好差異,實施差別化激勵,對成本偏好性企業以適度補償為主,對技術技能偏好性企業以激勵性補償為主,引導企業技術技能偏好的發展。
作者:潘海生(潘海生系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林宇(天津大學教育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