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樹人、學術底蘊和人文關懷,在一些人看來,這些事關一所大學的復雜命題,似乎可以被濃縮在一張張飽蘸師者摯愛的錄取通知書里。
陜西師范大學,老師們用毛筆寫著通知書,每一筆都小心謹慎。陜西師范大學供圖
沒人能想到,白發蒼蒼的老教授和青春洋溢的大學新生,會因傳統書寫代替現代工具的嘗試關聯起來。陜西師范大學連續十一載堅持手寫錄取通知書,引發社會關注。
4500份手寫通知書飽蘸三代人摯愛
7月15日,陜西師范大學2017年錄取通知書的書寫工作如期開始。文占申、呂九如、符有堂等20余位退休教師、校友代表,用尖細的小楷狼毫筆蘸上墨汁,仔細對照著錄取名單,在錄取通知書上,鄭重地寫下新生的姓名、專業。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的錄取通知書書寫隊伍包含老中青三代人。他們將在10天內共同完成約4500份錄取通知書的書寫工作。
陜西省隴縣中學的數學教師李健順2010年考入陜西師范大學,當年也收到了手寫的錄取通知書。7年后的今天,他作為校友代表加入了手寫通知書的隊伍,期待用自己的一筆一畫,為新生傳去“捷報”。第一天,李建順獨立書寫完成了30余份錄取通知書。
“4500份錄取通知書,如果使用打印機的話,半天時間就能完成,換成人工書寫可能需要近10天。”陜師大退休教授文占申給記者算了一筆時間賬。盡管如此,老教授們還是樂此不疲。在文占申的記憶里:“以前的大學老先生都手寫錄取通知書,有的還要派人親自送到考生家里。”
5年前,受到學校邀請,文占申與賈溫性、張自強、呂九如、李甫運、符有堂、馬凡濤、楊明堂8位老教授毫不猶豫地加入進來。
早在2007年首屆免費師范生招生錄取時,陜師大就已開始用毛筆書寫本科錄取通知書。2013年,該消息經陜師大官方微博發布之后,受到社會廣泛關注。有網友評論道:“一所大學的未來,在于她怎樣真誠地對待自己的學生。”
85歲的文占申是今年最年長的書寫者。因為通知書上的字是小楷,有眼疾的他勉強看清楚,長時間握筆還會手抖,字就很容易寫歪。文占申豁達地說:“寫歪就重寫嘛,一筆一畫可不敢馬虎。”他一寫就是5年,他說:“我這個年紀,還能為學生們做一點實際的工作,是我最大的幸福。”
文占申的老搭檔、81歲的退休教師符有堂,今年多了一項職責——檢查每份通知書的字體大小、疏密是否合規,給年輕的書寫者把把關。符有堂絲毫不敢怠慢,第一天就退回了十幾份“不合格”的手寫作品,要求他們嚴格按照原定版式大小重寫。他告訴記者:“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肯定不會缺席。”
一份份飽蘸師者摯愛的錄取通知書,將在書寫工作結束后陸續寄出。目前,陜師大通常會發出兩份錄取通知書,一份打印版,一份手寫版。打印版用于入學后學生報到,而手寫版往往被學生和家長珍藏。
陜師大新聞傳播學院大三學生張雯倩,時至今日依然保留著寫有校訓的錄取通知書,她說:“未進校門、未見師長就能感受到來自學校的重視,拉近了新生和學校的距離,更加堅定了我當初的選擇。”
入學第一個考試是寫鋼筆字
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里,人們越來越忽略漢字所蘊藏的藝術價值,也鈍化了對漢字獨特美感的感知力。然而,從接到手寫錄取通知書的那一刻起,重視漢字書寫的理念就印刻進陜師大學子的心中。
與其他高校有所不同,進入陜師大的第一個考試,不是數學、英語,而是鋼筆字測試。說是考試,其實就是讓每位新生用鋼筆書寫自己的簡歷,上交后由老師們聯合評分。分數排名靠后的10%的學生,會接到學校的“練字提醒”。
“對于寫字不好的同學,學校會鼓勵和督促你在大學里努力把字寫好,否則大三會繼續建議你選修鋼筆課。”雖然學的是化學專業,但大三的東航麗自進校起一直苦練鋼筆字,現在的字秀麗工整,“很多同學都會練字,幾乎人手一本字帖,有的還會買來小黑板練習粉筆字。”
對學校“練字提醒”的做法,也有學生質疑,但在手寫錄取通知書的發起人之一、陜西師范大學副校長黨懷興看來,守護漢字書寫的地位,是大學應該承擔的責任,“漢字書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形式,識字寫字是終身學習的基礎。在陜師大不管學什么專業,都要寫好字”。
督促學生提筆練字,開展毛筆字、鋼筆字和粉筆字“三體字”比賽,創辦各類書法社團,開設《書法概論》《書法欣賞》等選修課……陜師大的校園里,重視漢字書寫的氣氛十分濃厚。
2013年,教育部出臺《中小學書法教育指導綱要》提出,小學3—6年級每周安排1課時用于毛筆字學習,普通高中可開設書法選修課。要求學生重視漢字書寫,對于以教師教育為主要特色,以文史哲和藝術類專業見長的陜師大來說,是傳承更是責任。為了提高學生寫字練字的熱情,陜師大還研發板書訓練與測試系統,展開學生鋼筆字書寫能力培養測試、板書書寫能力培養測試等標準化考試體系。今年,陜西師范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師范大學等15所高校,獲批設立書法學專業,學制4年。
以書寫為切入口推動傳統文化教育
陜西師范大學重視書寫和傳統文化教育有根可循。成立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陜師大書畫研究會,曾會聚衛俊秀、霍松林、黃永年、曹伯庸等老一輩書法家。目前,學校有“硯友”“德馨”“丹青”等多個學生書畫社團,校園里處處可見老師和學生的書法作品。
東航麗理解學校重視漢字書寫的良苦用心:“漢字書寫體現了教師的基本素養,寫好漢字不僅關乎傳承文化的宏大命題,也是個人自我修養和提升的過程。”
以重視書寫為切入口,陜師大不遺余力地推動傳統文化教育,培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認同和自信。如今,“讀經典、誦經典、寫經典、悟經典、用經典”已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各種誦讀、民樂、篆刻等學生社團活躍。
曾參與到手寫錄取通知書之中的陜西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甘暉坦言:“以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是大學立德樹人的題中應有之義。毛筆手寫通知書,是給本科新生的入學第一課,這是傳統文化課,也是大學精神教育課。在這個過程中,‘抱道不曲,擁書自雄’的學風和‘淳厚博雅,知行合一’的校風得以傳承,也引導著學生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緊緊結合。”
薪火相傳,受到母校文化滋養的李健順表示,一定會把書法傳遞到自己的學生身上,讓孩子們對中華文化越來越自信。(記者 陳鵬 張哲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