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市民稱在市場上出現了許多種用來進行惡作劇的“電擊玩具”,這種玩具被包裝成口香糖、簽字筆、握力器的形狀,而實際上人們在使用時會被電擊。(7月16日《北京青年報》)
危險玩具“牙簽弩”上月曝光后引發的喧囂輿情尚未徹底平息,惡作劇電擊玩具又進入公共輿論視線。這些電擊玩具有的瞬間電壓很大,甚至會達到500伏以上,雖然放電時間很短,對健康的成年人來說,一般不會有太大影響,但對于心臟病等疾病患者來說,可能會是致命一擊,對于身體、心智發育尚未成熟孩子來說,也可能會留下心理陰影,風險不容小覷。
生產、銷售這種惡作劇玩具,滿足了極少數消費者“整人”尋刺激的心理,跟備受詬病“牙簽弩”沒有什么兩樣。市場和網店銷售的電擊玩具大多都是三無產品,從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生產商和經銷商已認知這類產品的使用風險,因而刻意躲避監管,規避生產者和銷售者的責任。對此,買家、玩家和相應的職能部門也應引起足夠的重視。
如今,“牙簽弩”在輿論圍剿之下被責令下架了,“電擊玩具”又將如何收場?
雖然國家對這類電擊玩具并沒有禁止銷售的規定,但安全性一直都是商品合格的一項硬件指標,對日常兒童消費品尤其如此。“牙簽弩”、“電擊玩具”之類的兒童玩具明顯存在安全隱憂,又大多是徹頭徹尾的三無產品,無論從保護消費者安全的角度來看,還是從規范商家合法經營的角度來看,對于此類使用過程中存在安全隱患的產品,相關部門都理應進行最嚴格的監管。
兒童危險玩具“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對此,相關監管職能部門不能總是“后知后覺”,任其暢銷無阻,等到惡作劇玩具“作惡”了才予以重視。監管執法要徹底打破被動、滯后的怪圈,而不能總是在輿論曝光、聚焦或者產生嚴重后果、引發社會反響之后才姍姍來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