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甘肅省教育廳官微發布消息稱,魏祥高考成績總分648,已被錄取到清華大學理科實驗班類(數理)專業。此前,清華大學表示已為魏祥母子準備好宿舍,就讀期間住宿費全免。至此,這則因“陋宿”而起的故事圓滿落幕。
“世界以痛吻我,我仍報之以歌。”魏祥母子的自強不息,讓人肅然起敬;清華大學的溫情回信,則擊中了無數人內心深處的柔軟——此番隔空互動,帶給人暖暖的正能量。而當大幕落下,在感動之余,還有一個話題值得關注,是誰“制造”了魏祥?他的路徑又能否被復制?
回望魏祥的勵志故事,他身患疾病,幼年喪父,相比很多同學而言,可以說拿到了一副“爛牌”。但他不因貧苦而低頭,不因殘疾而自棄,終于“活成了令人尊敬和崇拜的樣子”。這背后除了個人的堅毅、堅持,家庭的呵護、陪伴,還有很多以校園為“背景”的暖心故事。
比如魏祥所就讀的甘肅定西一中,原本輪椅的必經之地并沒有緩坡,但為了殘障學生,校園里的一個個臺階都悄無聲息地做了無障礙處理;在班內,學生的座椅沒有靠背,但考慮到魏祥的情況,班主任默默地為他找到一把有靠背的座椅……在“軟件”方面,老師與同學們默契地為他提供這樣的環境:既沒有歧視,也沒有特別照顧,讓他感覺不到自己和別人有什么不同,并漸漸形成一種自信、平等的心態。比如全班參加的集體舞表演,他雖然不能和同學們一樣起舞,但老師分配給他“指揮員”的任務,讓他自然地融入其中……
近年來,殘障人士的身影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校園里,僅2015年全國就有逾3000名殘疾考生被普通高校錄取。讓身患各類殘障的學生與健全的學生一同學習、生活,將特殊的孩子包含在普通的教育環境范圍,這符合國際上普遍倡導的教育理念,旨在更充分地實現教育公平。但如何面對他們,如何為他們提供便利,這是各地、各級學校都必須面臨的“考題”。
不容否認的是,當前殘障學生還需要更多的“硬件關懷”。很多校園對殘障群體還不夠“友好”,針對殘障群體的設施還不夠完善。部分宿舍樓、教學樓缺乏電梯,沒有配備無障礙衛生間,沒有設置無障礙通道等情況相當普遍,行動不便的學生無法在校園里暢行無阻,從飲食起居到上課學習都面臨諸多不便——大學校園如此,中小學的情況就更為“寒酸”。
相比之下,一些國家通過制度保障,構建了針對弱勢群體的立體扶助系統。比如美國曾通過殘障法案,不僅要求校園配備開門助力系統、輪椅通道、殘障人衛生間等,還要求提供特別運動及娛樂項目、食堂特殊服務,甚至有學校為學生配備手語翻譯……
除了“硬件關懷”之外,“平視教育”也值得關注。讓殘障學生更好地融入集體,面臨著無數龐雜、細瑣的細節,如何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讓他們的心靈更豐滿、人格更完善、個性更彰顯,這不僅需要魏祥故事里師生的自覺、主動摸索,也需要配備更專業的輔導,需要更系統、更立體的支持。
葉圣陶曾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受教育者作為有生命的個體,其情況各不相同,困難群體更應該被“溫柔以待”。如今,“帶母上清華”的故事已溫馨落幕,更多關于殘障學生的暖心劇情還將徐徐展開。我們期待這個個案能帶動環境的改變,能推動相關制度的保障,從而為更多殘障學生點亮一盞燈,照亮他們的前程——如此一來,人們才不會把“魏祥”們當成幸運兒,他們只是在享受屬于自己的權利。
(廣州日報評論員 夏振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