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有人說,家庭教育是“與生俱來”的,孩子一出生,家庭教育就開始了。各位老師怎么看?
傅國亮:家庭教育的特點是“不教而教,不學而學”。例如,父母帶孩子上街,與路人相撞,父母是與人爭執,還是與人謙讓,父母雖然不是在“教”孩子如何為人處世,但已是“不教”而“教”。孩子在一旁仿佛心不在焉,已然“不學”而“學”。今后,孩子遇到類似事情,會效仿父母采取的態度和方法。有一首編譯的小詩《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以子女的口吻,就是在講述家庭教育的這個特點:“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看見你為生病的朋友送去親手做的飯菜,從此我懂得了我們都要相互關愛的道理。”“當你以為我未留意的時候,我學會了人生中應該懂得的大部分課程,它們能使我在長大后成為善良、有為之人。”
朱永新:如果把人的生命分為自然生命、社會生命和精神生命三個維度的話,三重生命之間是互相聯系、互相制約、辯證統一的關系。一定程度上,人一生的成長,就像筑造一座金字塔,以自然生命之長、社會生命之寬為底座,底座越牢固越龐大,精神生命之高則越可能堅不可摧。自然生命之長強調延續存在的時間,社會生命之寬重在豐富當下的經驗,精神生命之高則追求歷久彌新的品質。長寬高三者的立體構筑,構成了生命這一“容器”的容量。家長要學會在這三重維度上,實現與孩子的共同成長。
孫云曉:現代社會是兩代人共同成長的社會,當今時代,社會變遷速度異常之快,不僅兒童面臨著發展問題,成年人也面臨著完善自我,迎接社會選擇的挑戰,面臨著一個學習與接受繼續教育的問題。面對未來的尚不知曉的世界,成人已難以告訴孩子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許孩子不懂的,成人也不懂,成人懂的,孩子亦已明了。我們強調父母與孩子的共同成長,實際上是在強調一個交流的過程,即一方面成年人將自己所走過的成長道路展示給孩子,作為一種可供參照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孩子以其對新事物的敏感和快速接受的實踐,也為成年人適應當代社會提供中介和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