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育人,高職榜樣。5月21日,首屆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在楚天傳媒大廈啟動。40家全國主流融媒體記者將利用7天時間,走進教育大省——湖北,在尋找匠心,發現高職教育榜樣的同時,聚焦助力湖北高職發展,在全國傳播湖北高職好聲音。
從5年4奪一等獎的物流“獲獎專業戶”,到以裝修行當來代表國家爭金奪銀,湖北高職教育的光環已然具有大氣魄;從耗資100多萬元為空乘專業學生購置模擬客艙教學設備,到投入近千萬元打造省級信息化土建施工虛擬仿真實訓系統項目,湖北高職教育的硬件投入可謂是大手筆;從開辟留學生班去著眼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背景,再到與美國、加拿大等25個國家建立交流與工作關系,湖北高職教育眺望未來不啻是具有大視野……
在“匠心育人 高職榜樣——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中,湖北高職的“明星效應”不言自明,湖北高職教育的“金字招牌”不擦自亮。而在這次媒體和公眾都予以多重關注的行程里,高能的關鍵詞則是“匠心”二字。它的背后,是湖北高職教育把工匠精神達成育人和樹人的苦心孤詣。
再說工匠精神,一些人難免有些審美疲勞了。的確,熱詞背后是高頻率的解讀,但至于如何去剖析它的內涵,又囿于了凌空蹈虛的窠臼。而湖北高職教育則回避了這種坐而論道,而是用一個個現實版的生動案例,來詮釋什么才是工匠精神,而作為高職教育者,又該如何把它做成精神標桿。這樣的啟示,無疑對當下是具有重要意義的。
縱覽“匠心育人 高職榜樣——全國主流融媒體湖北特色高職行”中的諸多事例,讓筆者對“工匠精神”最有貼切感受的,是湖北城市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出卓越的建筑裝飾人才——該校學生陳吉入選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國家集訓隊,以裝修的名義為國家摘金奪銀。聯想到筆者自己家正在裝修,因為選擇用造型多變的仿古磚,因此店家畫出了詳細的圖紙,但現場的泥工師傅看到之后卻理解困難,反而是添加了諸多溝通的成本。尷尬之情,溢于言表。
由此可見,裝修市場面臨著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知識密集型的轉變,但很多裝修游擊隊成員,絕大部分都是泥腿子上岸的種田農民,他們代表著農業文明的工藝,對于新時代、新形勢的工作適應不了。而用訓練有素、吃苦耐勞的職業技術人才貼補這個巨大的空白,是給對人才喊渴多年的市場以解渴。而這也是工業文明對工匠的呼喚——那些把房屋建筑予以藝術美感的勞動者,他們改善、熏陶和浸潤我們的生活,這不正是工匠精神“技能、技藝和技術”的完美詮釋?
當然,“工匠精神”絕不僅僅安于“掃一屋”,而是要嵌入到時代澎湃的“制造”和“智造”引擎中。這條“以人為本”的復興道路,從德國到日本,都曾走出過讓世界側目的國家奇跡。中國的職業教育,也當由此藍圖。正是理解到了這種“工匠精神”在新常態語境下的真正內涵,湖北高職教育才把其作為自己的精神標桿——這是志存高遠的事業,更是著眼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人才輸出。這不僅對于旨在中部率先崛起的湖北,亦是對“兩個一百年”目標而奮斗的中國而言,都是當務之急。高職人才,他們現在是生力軍,將來是主力軍,而人生的螺旋向上、全面發展,正是“工匠精神”所賦予的精神內核。而這,正是湖北高職教育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
一言以蔽之地說,“工匠精神”對于湖北高職教育而言,絕非是生產“機器人”的流水線,而是要輸出操作工業機器人的人。如果讓畢業生從事勞動密集型生產,那只能是老式職業教育的重蹈覆轍,而非是湖北高職教育的初衷。現階段看,從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經典模式,再到師生共同成長、構建自身軟實力,湖北高職教育已有了全國前列的矩陣效應,更有兌現“工匠精神”的底氣和信心。從新聞中得知,像武漢職業技術學院的專業錄取分數線,就屢屢超出本科院校。青年俊才的追逐效應,正是看到湖北高職教育把“工匠精神”做成精神標桿的信念。而這,更能賦予夢想照進現實的諸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