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中國法治發展報告(2017)》,該報告對中國49個較大城市和100個縣(市、區)的政府公開信息的測評情況顯示,仍有半數左右評估對象未公開2016年度義務教育劃片信息。
據了解,目前有關北京學區劃分的信息,很多只能依據網友的自行整理查閱,市民尚未能通過“權威渠道”查詢小區歸屬的學區。即使公開義務教育劃片的地區,也存在信息入口隱蔽、更新不及時等問題。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目前公眾特別是有購房需求的人,了解學區劃分信息最常用的渠道竟然是房產中介。房產中介“熱心”提供學區劃分信息,自然是為了促進房屋交易。但是,因為中介自身利益格局所限,他們提供的信息常常滯后或不準確,購房者往往要花大量精力核實。在很多情況下,中介更樂意于從有利于交易的角度出發選擇性地提供信息,由此經常引發買賣糾紛。
除了房屋中介以外,最有公信力和最直接的入學劃片信息,一般是中小學校的招生簡章。但是,招生簡章不一定在網上公開,而且各個學校分別發布,給存在查詢需求的人們造成了不便。由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發布學區劃分信息,成了市民集中的訴求。
事實上,劃分學區的行為主體既不是執行指令的學校,更不可能是商業中介,而是政府主管部門。《信息公開條例》明確“扶貧、教育、醫療、社會保障、促進就業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及其實施情況”屬于應當公開的范圍。值得強調的是,這方面的公開不應該是經群眾申請后的被動公開,而屬于政府主動公開的領域。
在政府為打擊擇校風實施學區劃分制度之初,可能沒有預料到后來愈演愈烈的學區房問題。但是,現實情況是學區劃分已不僅是一個教育問題,而關系到很多家庭的重大財產利益。政府既然出臺了劃片入學制度,就應該為制度所帶來的任何后續效應負責。為了保護公民的財產安全,穩定房地產市場,就有必要及時、透明地公開學區劃分信息。
劃片入學的核心是就近入學,但是,何為近,何為遠,每個人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因為學區劃分不同,同一條街兩邊的房屋均價就有可能大不相同。而且,一旦劃片發生變化,就會影響周邊房價。因此,除了公開劃片信息,政府有關部門還有必要盡可能地公開劃片的制定依據。而且,任何學區劃分的變動都應當有前瞻性,避免讓符合政策要求的學區房購買者遭受損失。
有關部門對信息公開存有顧慮,可能出于這種擔心:過多的社會參與會讓政策執行糾纏不清,議而不決。然而,要知道凡是牽涉到老百姓根本利益的領域,群眾還是會千方百計地去打探。如果因為信息公開不健全導致公民利益遭受損失,由此產生的矛盾更是一發不可收拾。政府部門不能光想著推行政策的方便,而要多問問是否讓群眾享受到方便,有沒有堅守為民服務這個“初心”。
推行劃片入學以來,教育部多次強調要公開劃片過程,要求讓廣大人民群眾“看得懂、理得清、說得明”。但是,這些要求到了地方,執行力度就打了折扣。當前,很多地方已逐步推行“多校劃片”,可是,不是推行了“多校劃片”,群眾就不關心自己家的劃片問題了。相反,因為劃片方式更加復雜了,公眾需要更全面、準確地掌握劃片信息。政策實施是否成功,群眾是否滿意是最重要的衡量標準,其中就包括群眾的知情權是否得到滿足。
(作者王鐘的,系媒體評論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