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教育減負的曲折前行和中小學課外培訓班的泛濫,成為教育領域的公共話題之一。在很多地方,校內“減負”減掉的課業負擔又成為家庭負擔,由此引起了很多家長的焦慮和不滿。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近日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8成的受訪者認為當下學校教育對家庭依賴嚴重。
家校共育一直是教育中的重要理念,家庭教育的功能一點不弱于學校教育。為什么家庭教育現在竟引起這么多家長的焦慮,甚至成了一個挨輿論“板子”的詞?這大概是因為,在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家庭教育的內涵被異化了,被“降格”為父母看著孩子學習、寫作業和上各種補習班。
“教育”內含“教”與“育”兩個方面。“教”的對象是知識,“育”的對象是價值。知識是爆炸的,一個人每天刷微信,刷3個小時看到的都是新東西,靠“教”是教不完的。比這更重要的是,讓一個人知道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形成成熟健康的人格,理解學習所為何事,這就是“育”的內容。“育”不是學校能單獨完成的,一定要獲得家庭的支持。
當一個孩子回到家,家長追問的是,作業做完沒?明天考試準備了嗎?那就是把“教”放在第一位了。如果你常常詢問的是,今天和小朋友相處得好嗎?讀到什么有意思的觀點要分享一下?這才是“育”的方向。這些問題傳遞著如下的信息:關心孩子的快樂,重視孩子的觀點,想和孩子共同探討如何面對憂愁,以及如何在高興的時候分享喜悅、如何在遇挫的時候管理情緒。作為學校,有責任向家長傳遞這樣的家庭教育理念。作為家長,更應想一想到底是什么在更長久的時間里主導孩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