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老年人上網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能給老人“上課”的也不限于子女,還需要社區志愿者的更多力量,讓老年人離互聯網更近一點。
當前,全世界都在跑步進入一個波瀾壯闊的互聯網時代,而老年人呢?很多老年人好像都被拋下了,追也追不上,原地等則捶胸頓足、更不甘心。日前《中國青年報》以《追趕時代的老爸老媽》為題關注了老年人與智能手機的“愛恨情仇”,讓人感慨萬千。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統計,2012年年末,全國網民中60歲及以上的中老年人占比不到0.6%。到2016年6月,中老年人占比已達到3.7%。對于這樣的數據變遷,至少可以有兩種解讀:一是越來越多中老年人學會了上網;當然也可能是歲月不饒人,原本就會上網的中年人邁過了60歲的門檻,也因此提高了中老年網民的比例。
根據日常所見,有相當比例的老人對新玩意并不感冒,他們歲月靜好,覺得沒興趣也沒必要去學“高科技”。但也有很多人有跟上時代的需求。這兩年,很多老人自己掏錢買了智能手機,有的則收到了兒女送的禮物。他們“熱情似火”,一見到年輕人就請教如何設置、咨詢怎么下載APP等問題。
所以,我們年復一年地呼吁,年輕人多教長輩上網,這是孝心的一部分。老人也想用電腦、手機看劇、聽歌、斗地主、預約掛號,這是生活所需。當然,更多的則是情感需要。我怎么能看到女兒的朋友圈?怎么加入家庭群?怎么給家人發紅包?可以說,很多老人對科技的追求歸根結底都是情感需要。當然,教長輩上網,執行起來一點也不容易,相比于孩童好像天生就會玩手機、iPad,老年人則反應慢、記憶力差,有時重復好幾遍他們還一臉蒙圈,但如果他們有需求、有意愿,年輕人不就應該多點耐心么?尤其網絡世界多陷阱,老人上網涉及人身、財物安全,所以年輕人當好老師,可謂事關重大。
另一方面,能給老人“上課”的也不限于子女。以前當記者的時候,我就遇到過這樣的志愿者團隊。他們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周末去社區當老師,“學生”則是一群群白發蒼蒼的老人,授課內容主要是智能手機的使用。從媒體報道看,這樣的志愿項目越來越多,在有的社區,聞訊趕來的老人“沒處下腳”,當老師講解如何在朋友圈“曬娃”時,教室里一片記筆記的聲音……此外,還有老人大學,很多學校招生排長隊,智能手機班最為火爆。應該說,他們的需求越來越旺盛,這些力量也可以更多些。
目前,老年網友越來越多。他們有的學會了使用微信,然后“癡迷”于轉發雞湯,最熱衷搶紅包,有的甚至學會了美圖,磨皮、加濾鏡都不在話下。當然這已經是老伙伴中的佼佼者,更多的老人還在“學海無涯苦作舟”——在他們“追趕時代”的路上,期待更多人的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