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有人說,擁有現代化的校園、一流的辦學條件是好的教育;有人強調,名校配上名師就是好的教育;有人則認為,升學率高、能讓學生考上名校、重點校的就是好的教育。筆者認為,應該關注的不僅僅是這些外在的東西,更應該關注的是作為個體的每個孩子內在的成長過程,比如:靈魂是否被喚醒,潛力是否被開發,生命過程是否得到全面、自由而又有個性的成長。舉個例子:假如有這么兩所學校,一所學校進來的學生都是挑選好的,畢業出去了也是好的,那么這所學校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好的學校;另一所學校學生進來的時候基礎是一般的,有的甚至在學習習慣和行為養成方面是有欠缺的,但孩子們在這所學校學有所得,畢業的時候學生在思想品德、學業成績等方面都有了進步,盡管沒有幾個考上重點學校,但違法犯罪率是零。我們不可否認,這是一所好學校!因為,評判一所學校好與壞、優與劣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看這所學校能否尊重每個孩子的發展潛能和個性品質上的差異,并為他們提供適合發展的教育。
適合的教育是一種“無為”的教育,就像春雨一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這種“無為”的教育,不是不為,更不是脫離實際的空洞的說教,不是脫離學生身心發展實際的運動式的灌輸,它可能是不為感知的,卻又深深地影響著人的心靈,通過老師、家長的言傳身教、潛移默化,去喚醒每個生命個體豐富的、各不相同的生命潛能,喚醒他們對真、善、美的渴慕,喚醒他們對知識技能、自由平等、希望與愛的追求。
適合的教育是尊重孩子選擇的教育。每個生命在其生理、心理和個性品質上的獨特性,要求我們的學校教育,應該尊重個體差異,堅持選擇性的教育思想,讓教育回歸本原,通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努力把更多的學習選擇權交給學生,把更多的授課權交給教師,把更多的教育權交給學校。比如,在大中小各個學段,特別是大學、中學階段,可以有計劃地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讓學生多些自己想學、有能力學、學得好且對實現自己志向有用的東西,向著全面而又有個性的方向發展。在制度保證方面,要加快實施彈性學制和學分制,允許學生提前畢業;在新高考改革中,通過“必考+選考”的模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選擇考試科目;推進“成長導師制”、“多學期制”、“現代學徒制”等機制層面改革,從而使得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不斷的選擇中發現自我、實現自我。
適合的教育需要一個寬松平和的社會心態。首先,家長要有科學的教育觀、成才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一種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然而,什么樣的孩子才算成功?現在不少家長朋友,或多或少存在盲目攀比和隨大流的心態。一是盲目跟風,不分析自己孩子的自身條件、興趣愛好特點和個性特長,社會上什么最熱,什么職業最受人追捧,就希望自己的孩子往那個方向發展。比如,近年來持續升溫的“普高熱”現象,不少家長非得把中考成績語、數、英三科成績在270分及格線以下的孩子往普通高中擠。但實踐經驗告訴我們,這類孩子學習基礎相對較差,但可能動手能力比較強,如果選擇讀中職學校更為合適,何況現在讀中職同樣能選擇專科和應用型本科專業繼續學習提高;二是教育焦慮,隨著各地針對中小學生的“減負令”紛紛出臺,下課早了,作業少了,考試的方式變了,可家長、孩子仍是累。表現為課內減壓、課外增壓,學校減負、家長增負,負擔從課內轉向課外。學習差的想提高成績,學習好的要更上一層樓,家長心里,總有個“別人家的孩子”比我們好。這種跟風、焦慮,從表象看,是因攀比心理而無所適從;從根源分析,是家長的教育觀、成才觀出了問題,不顧及孩子的自身條件,定位不準確,方法不科學,效果當然不好。
其次,學校要堅持教育的本真追求。這種本真追求,就是把促進人的發展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做到課堂上尊重差異,課程上體現差異,情感上關愛差異,讓差異變成有效的教育資源;要改變單一的課程結構,通過開發實施多樣化的課程,擴大學生的自主權和選擇空間,盡可能為學生成長提供條件;要培養有個性化教育觀念的教師,牢固樹立因材施教、尊重個性差異、挖掘個性潛能的教育觀念。
第三,社會對教育需要有一個平和和安靜的成熟心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培養人是一輩子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曾經說“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教育是慢的藝術。在高速發展、充滿競爭而又浮躁的社會環境下,更應該給予教育足夠的耐心、等待、包容和期待,讓教育工作者按照教育規律和孩子的成長規律來辦學校。
為每個孩子創造適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這是教育常識,是教育理想,更需要社會、家長與教育部門共同努力,使之變為現實。
?。ㄗ髡呦?a href="http://www.iosapp77.com/quanzhou/edu/" target="_blank">泉州市教育局副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