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能聽懂“好”和“壞”,但是又沒有足夠多的思辨能力意識到“一件事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本性”,這種好孩子壞孩子的提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壓力。
關于“好孩子”這個標簽,這幾天以來一直有好多念頭,不寫不快。
原本我們在家,是從來不用“好孩子”、“乖孩子”這樣的說法的,所以之前也沒留意這方面,直到前陣子被同一小區的奶奶這樣說過幾次,我才發現在這個說法上,我是非常有態度的。
前一陣下雨多,院里有一些積水的水潭,關于能不能踩水玩,奶奶始終和我意見不一致,所以就變成我帶布瓜下樓玩時,布瓜可以踩水,奶奶帶布瓜下樓 玩時,踩水就可能會被阻止,也可能會被允許(主要看布瓜抗爭的激烈程度)。那天奶奶帶布瓜下樓玩,一幫小孩子中,唯獨布瓜踩水,估計奶奶也是壓力大(總有 好心的奶奶們來說不該讓孩子踩水),所以布瓜玩了一會兒之后,奶奶不讓繼續玩了。布瓜當然會生氣大哭,哭鬧間,另一個孩子的奶奶也加入了哄他的隊伍。據奶 奶事后跟我說,“**奶奶還挺會哄孩子的,她跟布瓜說了說,布瓜就真的不哭了,也點頭答應不再玩水了。”我就好奇這位奶奶是怎么跟布瓜說的。奶奶答“她說 玩水的不是好孩子了。后來問布瓜你還踩水嗎,布瓜就搖頭表示不再踩水了。”聽到這話,我總覺得哪里怪怪的,不是很舒服和服氣,但當時沒反應過來具體原因。 直到奶奶第二天也開始活學活用“好孩子”這個概念,我才猛然醒悟過來。
奶奶覺得,用“做某某事了就不是好孩子了”或者“做某某事了才是好孩子”這樣的提法,效果挺好,因為這么一說,娃娃就愿意聽大人的指令,更加配 合。但在我看來,這樣的說法也許當時有效,但本質卻是道德綁架和潛在脅迫。換句話說,如果這件事孩子沒做到父母要求的,是不是就是“壞孩子”了?當孩子開 始能聽懂“好”和“壞”,但是又沒有足夠多的思辨能力意識到“一件事不能決定一個人的本性”,這種好孩子壞孩子的提法,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的。
又或者,等孩子大一點,學會舉一反三了,會不會因為爸爸媽媽奶奶某件事沒有依他的,而說出“不陪我玩ipad就不是好爸爸”、“不讓我吃雪糕就 不是好奶奶”這樣的話?假如有孩子這么說,父母很有可能覺得可笑,就一件事就變壞人啦?可是,這樣的句式不正是好孩子句式嗎?這不正是父母自己教給孩子的 溝通方式嗎?
因為做某件事或者不做某件事,就給一個人定性好壞,聽起來很不合理,可是我們在跟孩子這么說時,正是在用一件具體的事情來給孩子整個人貼了個標 簽,這個標簽叫“好孩子”或者“壞孩子”。而且很有可能,在很多大人傳遞給孩子的觀念里,還有進一步的觀念——“你當好孩子,我就喜歡你,接納你;你當壞 孩子,我就不喜歡你了。”說白了,是大人在利用孩子對自己的依戀,去脅迫孩子順從。
寫到這里,我想起心理咨詢里,很多成年人的困擾,深挖下去,都藏著“如果我不夠好,我就會被討厭”、“如果我不夠好,就會被拋棄”這樣的觀念。 所以當看到孩子那么小,父母用“好孩子”來作為教育技巧,我就有些不忿,也會有些擔心,這樣教育的孩子,或許很聽話,或許今后學習成績好,工作成就高,但 是,作為一個人,他會有多愛自己?他對自己的要求里,有多少是出于自己,多少是出于外界旁人的期望和要求?他的內心,有多少“怕自己不夠好”的恐懼?
另一方面,在這種“教誨”下,孩子當場給出的承諾,到底有多大可信程度,恐怕父母們心里也都清楚,這無形中,又是在誘導孩子說謊——因為這樣的場合下, 不管孩子內心怎么想,都必須口頭保證,“以后如何如何”,而一旦口頭承諾,父母們就好像贏得了勝利。這樣的模式,就是在告訴孩子,口頭認錯加承諾就可以取 悅父母了。至于以后的行為,誰知道呢?
在小區里,沒有機會跟其他奶奶說這么多道理,只能在家跟奶奶耐心說明。如果一件事做得不對,那么我們需要并且只需要很清楚明確的告訴孩子,哪里 做得不對,什么樣的行為是不對的、不被允許的,有必要的時候可以通過后續規則來進一步約束孩子的行為,比如布瓜亂丟食物,這時候我會抓住他的手,直接告訴 他,這樣做不對,不可以。不想吃的東西可以留在餐盤上,如果繼續亂丟食物就不能吃了。有時候說了也不管用,布瓜有時候會繼續丟,我就會讓他立刻下餐椅,結 束吃飯,這一頓飯不再給任何食物。
希望“好孩子”這樣的道德綁架永遠不要再出現在我們家,希望更多的父母能不再用各種標簽綁架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