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北京4月14日電 “每天能花60分鐘陪伴孩子的母親只占48%,超過50%的父親每天陪伴孩子的時間不到30分鐘。” 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委員程淮公布了西城區0—3歲嬰幼兒早期教育的調查數據。“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長大了”是很多孩子的呼聲,家長如何做到“高質量的親子陪伴”?在人民政協報教育之春沙龍上,來自教育界、醫學界、心理學等領域的專家為父母解答這個疑問。
“我特別不贊成家長給孩子報各種各樣的班,這實際上不是早期的教育,而是早期的訓練。”在交流中北京四中校長劉長銘直言道,家長們過于關注孩子學得夠不夠多、報的班夠不夠,這對兒童大腦的成長發育是極其有害的。如果孩子一開始就在屋子里學習,缺少大自然豐富色彩的刺激,聽覺、視覺各種感官的發育都要受到影響。另外,劉長銘提到,家長要陪伴孩子過一種“普通人的生活”,讓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在普通生活場景中逐漸的完善形成。比如,在三十包餃子的習俗,我們不僅僅是為了吃餃子,而是享受著包餃子過程中的情感交流,這樣一些特殊經歷有助于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
“過去我們關心小孩長多高多重,而現在兒童的社會心理的發展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重視。”中國醫師協會兒科醫師分會會長朱宗涵認為,高質量的陪伴家長應做好三件事:父母參與日常護理,讓孩子在健康、情感、觀念、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創造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讓孩子參與家務勞動,與孩子互相鼓勵互相分享生活的點滴;注重孩子的體驗,在玩兒的過程中,讓小孩獲得了認知規則,鍛煉小孩的謙讓、堅持、做決定,解決問題的能力。
“每周陪伴多增加一個小時,孩子長大后很多不良的行為可以削減,例如吸煙、酗酒等。”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健康與教育研究所所長邊玉芳介紹,父母陪伴孩子會讓孩子覺得我是可愛的、被接納有價值的,這個世界是安全的;反之,孩子會覺得我是不被接納的,世界是可怕的。她提醒家長,在陪伴孩子過程中不能過度控制,零距離的監控,事事的監控和嘮叨,會讓親子陪伴變得比不陪伴更糟糕。她同時提到,父母跟孩子的交往要隨著孩子的成長而改變策略。(趙英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