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血尿是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最常見癥狀之一,我國曾對2~14歲的兒童進行尿篩查顯示,學齡期兒童1次以上尿隱血陽性者占4.1%,診斷為單純性血 尿者占0.42%,良性家族性血尿占0.08%。血尿是指離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鏡視野3個紅細胞,或非離心尿液超過1個或1小時尿紅細胞計數超過10萬,或 12小時尿沉渣計數超過50萬。
腎血尿是小兒泌尿系統疾病的最常見癥狀之一,我國曾對2~14歲的兒童進行尿篩查顯示,學齡期兒童1次以上尿隱血陽性者占4.1%,診斷為單純 性血尿者占0.42%,良性家族性血尿占0.08%。血尿是指離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鏡視野3個紅細胞,或非離心尿液超過1個或1小時尿紅細胞計數超過10 萬,或12小時尿沉渣計數超過50萬。
血尿有真性和假性之分
當家長發現自己孩子尿液的顏色有些異常,尤其是出現“血尿”時,或者是在尿常規檢查時發現潛血出現有“ ”時,都足以讓家長們驚恐萬分,擔心孩 子的腎臟受到了損害。其實有些“血尿”家長不必過于擔心,當發現孩子尿液顏色發紅時,家長應先排除一下孩子在 “血尿”前是否有過這些情況:是否吃了某些含有顏色的食物或蔬菜:如紅色火龍果、黑莓、莧菜、甜菜等,或者是否服用了一些能使尿液呈現紅色的藥物:如利福 平、鐵劑等。如果是,那么停止食用這些食物或藥物后,觀察一段時間尿色是否會恢復正常。否則應及時至醫院腎臟專科就診。
兩種生理性的血尿很常見
真性血尿也未必都是病理性的,以下兩種生理性的血尿在兒童青少年中很常見:
對于一個活動量比較大的小孩來說,如果除了尿色呈紅色外,并無其他特殊不適時,也有可能是劇烈運動所致的血尿,劇烈運動時,腎小球血流量減少, 腎小球毛細血管壁上的內皮細胞因供血不足導致排列位置改變而造成細胞間隙增大,紅細胞通過這些增大的間隙逃逸了出來,于是便出現了血尿的現象。這種血尿是 與運動強度過大有關的一過性血尿,注意休息后血尿一般可消失,對健康沒什么大礙,家長無需太過于恐慌。
還有一種血尿常發生于學齡期,特別是身材較瘦弱的兒童,在身高迅速增長、腰椎過度伸展時,由于左腎靜脈受壓引起其血液動力學改變而致左腎出血, 可有肉眼血尿或鏡下血尿反復發生,同時伴有左側腰痛,但無尿蛋白等其他異常,這種現象叫“胡桃夾現象”,或稱左腎靜脈受壓綜合征,一般可借助腎血管超聲以 明確診斷。明確診斷后可不必太過于擔心,因為這種血尿通常會隨年齡的增長而慢慢消失。
真性血尿須密切關注
但是家長朋友們應該警惕除了生理性血尿以外,更多的真性血尿有重要的病理意義。尿沉渣、尿紅細胞形態、泌尿系統的B超檢查等基本的篩查對初步明確血尿病因非常重要。依據尿紅細胞形態血尿分為非腎小球源性血尿(均一性為主)和腎小球源性血尿(多形性為主)。
1。腎小球性血尿是指血尿來源于腎小球,多見于: 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如急性鏈球菌感染后腎小球腎炎、慢性及遷延性腎小球腎炎,急進性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 。對于患兒在感冒之后也會發生血尿的現象應特別警惕這類疾病。繼發性腎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腎炎、乙肝相關腎炎、狼瘡性腎炎等。 遺傳性腎小球疾病,如遺傳性腎炎(Alport綜合征)、薄基底膜腎病(家族性良性血尿)。
2。非腎小球性血尿來源于腎小球以外的泌尿系統,多見于:泌尿道急性或慢性感染 ,除血尿外通常會有尿頻、尿急、尿痛,急性腎盂腎炎通常還會有寒戰、高熱、腰疼等伴隨癥狀腎孟、輸尿管、膀胱結石;結核;特發性高鈣尿癥;特發性腎出血 (在腎靜脈受壓或胡挑夾現象);先天性尿路畸形如腎囊腫、積水、膀胱憩室;先天性腎血管畸形如動靜脈瘺、血管瘤;藥物所致腎及膀胱損傷如環磷酰胺、磺胺、 慶大霉素;腫瘤、外傷及異物;腎靜脈血栓。另外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的血尿,如血小板減少性紫癜、血友病。
總之,小兒尿色呈現紅色時,家長不用過度恐慌,但須保持足夠的警惕,應及時帶小兒到醫院腎臟專科就診,請專業的醫生早期明確診斷,并給與恰當的處理,避免遷延不愈影響腎臟功能。對于暫時無明確病因的血尿患兒,也不能忽視,定期隨訪尤為重要。(于丹丹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