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合作者:太遺憾,還是太年輕
10年前,Majoy的茅侃侃、泡泡網的李想、康盛創想的戴志康、Mysee的高燃,4個出生在80年代,20歲出頭便有公司,成了當時80后年輕人的創業偶像。
這時候的茅侃侃應該正值青春年少,躊躇滿志。
許昌(化名)是茅侃侃曾經的合作伙伴,2007年的一個晚上,他在一檔電視節目中看到和李想坐在一起侃侃而談的茅侃侃,“當時電視節目把他定性為怪才,奇才。”看著年紀不大,但一臉沉著的茅侃侃,許昌想,是不是可以和他一起合作開個公司呢?
第二天,許昌就開始托人找茅侃侃的聯系方式,輾轉找了很多人,終于聯系到了茅侃侃。
第一次見茅侃侃,許昌覺得和電視上不太一樣,“怎么說呢,電視中,他還是比較善談的,但是私下里其實并不太喜歡說話。”許昌說自己當時想開發一款關于大學生就業指導的軟件,就和茅侃侃聊了自己的想法。并說自己想和茅侃侃一起開公司來做這個事情,沒想到茅侃侃很爽快的就同意了,“他當時就說,好啊。”
這讓許昌多少有些意外,要知道當時的茅侃侃在互聯網界還是挺有名的,接下來的一切就順理成章了,許昌注冊了公司,自己和茅侃侃都是股東,記者注意到,茅侃侃在這家公司的職位是總經理,占45%的股權,“他當時沒有錢,注冊公司都是我出的錢。”許昌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說,之所以給茅侃侃股份,就是覺得有點兒股份,能讓他踏實在公司呆著做事。
但之后的一切讓許昌有些始料未及,按照許昌的說法,他主外,茅侃侃主內,“我當時都聯系好了不少單位,就等軟件開發出來就可以合作了,但東西遲遲出不了,我也著急。”許昌說,茅侃侃和他的合作最后只持續了一年多,“最后軟件一直沒開發出來,項目就不了了之了。”
在許昌的印象當中,茅侃侃是個比較隨意的人,這不僅表現在穿著上,性格上、工作上亦是如此,“有時候,他要找靈感,就會一連十幾天,二十天不出現,也聯系不上。”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許昌還緊張了很長時間,但后來,漸漸也就習慣了,許昌將這總結為性格所致。
許昌告訴法制晚報·看法新聞記者,茅侃侃沒有上過大學,是自學成才,這一度讓許昌特別佩服,所以在當時開公司的時候,許昌也很少過問軟件開發的進度,“我也不懂,偶爾問一次,他就說正在弄。”
那時候的許昌是相信茅侃侃的,因為他相信茅侃侃“怪才”、“奇才”的稱謂,“他確實還是比較有才的,但是太年輕了。”
2009年,軟件一直沒有開發出來,許昌覺得兩人無法繼續合作下去了,“忘了當時什么情況,反正就是不聯系了。”
這些年來,許昌沒有再關注過茅侃侃,只是偶爾看到他的消息。
得知茅侃侃自殺的消息,許昌特別震驚,對此他覺得很遺憾,“還是太年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