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河南省鄭州市,2017年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峰會暨第十一屆KAB創業教育年會間歇,參會人員與KAB創業教育研究所所長李家華握手。
在微信上讀完《關于支持和鼓勵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關于“離崗創業”的內容,東北某高校教師田誠(化名)覺得自己終于等到了一直期待的消息。人社部3月22日發布的這份《意見》,支持和鼓勵專業技術人員掛職、參與項目合作、兼職、離崗創業。
已過不惑之年的田誠正在創業,合伙人是他的一名90后學生。他們認為自己找到了一個風口:2歲到12歲兒童的身體素質練習。目前已經有好幾個幼兒園與他們簽訂了戰略協議。一筆數量可觀的風投資金也正在協商中。
他能感受到,自己正處于一個“創業的最好時代”。可像田誠一樣走出第一步的高校科研人員是少數。根據中國科協2016年的調查,六成科技工作者有創業意愿,但真正開始創業的只有2.5%,科研院所中這一比例僅有1.2%。
在田誠看來,他們被擋在了距離市場的“最后五公里”之外。而阻擋他們的,是關于身份的尷尬。
“你現在到底是什么身份?算老師還是創業者?”
田誠一直覺得,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的加入,是雙創浪潮的必然走向。
他創業的緣起是一個調研項目。這個項目本來會像各大高校很多項目一樣,申請幾千元的科研經費,出一份報告,就此完結。但田誠覺得可惜。他把項目介紹給了自己一名已經畢業的學生,又為他牽線搭橋。
這名學生請田誠出任CFO:錢上的事兒,你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干。這對年齡相差近20歲的伙伴協作順利。小年輕在前線沖鋒,老江湖在后坐鎮。
多項調查顯示:當前大學生創業熱情高,但成功率低。田誠反思,他們缺乏是“技術、眼光、資源和人脈”,而這正是老師們的優勢。
“實際上,一些學生的科技創業項目都是基于老師實驗室的成果,我們不愿意走到臺前來,只能找他們幫忙。”田誠介紹。
在哈爾濱奧松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于欣龍看來,鼓勵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是好事。“不少高教老師擁有核心成果,創業能將這些成果投入應用。如果一直待在學校里,很多就只能是論文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