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備戰職稱考試的“大軍”中,不少人總算松了一口氣。被稱作評定職稱“攔路虎”的職稱外語考試,在河南不再作硬性要求。2016年,河南省職稱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下發豫人社職稱〔2016〕11號文,規定職稱外語不再作為專業技術職務評審的必備條件。用人單位可根據系列、專業和崗位特點,自主確定職稱外語是否作為聘任專業技術職務的條件。記者走訪發現,新規執行以來,收獲不少贊許。
“職稱外語就是一塊‘雞肋’,說沒用吧,有點用,說有用吧,工作中幾乎用不到。”河南信息工程學校教師張玉枝說。
作為機電工程系教研組長,張玉枝于2008年評上中級職稱。她教的課中,只有物理學中的電路章節,會用到幾個英語字母。可為了評副高職稱,她必須復習、備考外語。
“個人認為,如果工作需要外語,大家會自發學習,不必要對職稱外語做硬性規定。”張玉枝說,自己有個朋友在非洲工作,因為需要用英語交流,每天都在微信朋友圈“曬”學習進度。
在鄭州一家房地產公司從事會計工作的顓展,也認為評定職稱和外語脫鉤“是件特別好的事”。他從大學畢業很多年,本專業已經干熟,可英語卻忘得差不多,再想評高級職稱,被職稱外語考試“卡住了脖子”,一度打算放棄參評。
“平時,英語用的少。即便是為H股上市公司服務,對香港的財務報表也是中英文對照。”顓展說,即便要與國際會計接軌,現行的職稱外語考試也難以對接。
牛林是中國移動河南分公司的一名通信工程師,日常工作中偶爾會涉及到英語。
“此前,單位內部評職稱時,要求必須通過職稱外語考試,改為全國統一職稱考試后,就取消了這一規定。”2016年9月,他順利通過考試,拿到中級職稱。
對于應不應該取消職稱外語考試,他的態度比較“中立”。“就我們專業而言,還是能用到英語的,但是否必須以通過職稱外語考試的形式來拿到職稱,還值得商榷。”牛林說。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職稱外語考試在社會上引發較大爭議,主要有三點:有些行業實際工作中與外語關系不大,為了評職稱,花費很多精力學外語,對工作能力提高不大;有些行業需要一定的專業外語能力,而職稱外語考試只是入門水平,達不到這些崗位的專業要求;還有相當一部分專業技術人員入職前已取得其他外語等級證書,職稱外語考試屬于重復認定、浪費資源等。
針對舊規的諸多弊病,早在2007年,根據國家要求,河南對職稱外語考試不再搞“一刀切”,進一步擴大面試范圍,對經證明具有較高外語能力的、長期在基層工作或在野外從事農林水等工作的、從事具有中國特色、民族傳統的臨床中醫藥、古籍整理等13類人員實行外語免試,同時簡化了免試審批程序。
河南省人社廳有關負責人表示,《通知》更加突出了用人單位在人才評價和人才使用上的主導作用,強調了德才兼備,注重憑能力、實績和貢獻評價人才的人才評價導向,剝離了與評職稱關系不甚密切的因素,為專業技術人員“松綁”,使職稱回歸專業技術水平、能力、業績社會認可的人才評價本位。(石國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