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難點:精確調試展現“工匠精神”
耿逸芃告訴記者,他設計的小型真空吸附步足式爬壁機器人利用真空泵產生真空轉化為吸盤的吸力使機器人吸附在壁面上。而整個設計方案實施過程中最難的,就是對舵機的扭力、真空泵的吸力和吸盤尺寸三個數據的不斷調試、斟酌。“其中任何一個參數的不合理,都可能導致其他參數沒法‘達標’。比如,如果真空泵重量過大,就可能會導致舵機力量不足;而舵機旋轉的角度稍有偏差,則會導致吸盤無法精確吸附墻面。因此,我在三者的調整上糾結了很久,中間也換過不少次配件,還摔壞過一個基本制作完成的機器人。付出了許多成本和時間。”
在科普作品大賽的決賽上,一位評委用“工匠精神”來評價耿逸芃的機器人作品。而耿逸芃自己也說,這個機器人的結構設計非常精致,花了很大心思,“為此自己也感到很自豪。”由于各零件分布很不規則,想要把它們固定在一起需要非常復雜的設計,因此,耿逸芃最開始計劃采用3D打印的方式,完成機器人外觀的制作。不過,很快,他便打消了這個念頭,“3D打印的成本過于高昂,需要的經費比其他所有配件加起來都多。”于是,耿逸芃決定自己測量、切割、制作,“每一個孔都是自己動手打的,每一個部件都是親手組裝的。”
其中最困難的,要數吸盤的固定,由于吸盤是機器人受力的主要部位,因此僅使用膠水固定總覺得不太牢靠。怎么辦才好呢?耿逸芃經過一番冥思苦想,最后靈機一動:“可以采用中國古建傳統的連接方式——榫卯結構。”在機器人主體掏一個洞,將吸盤嚴絲合縫地塞進去,“甚至連膠水都不用涂,就非常結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