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話響起,接線員戴起了耳機耳麥,電腦上顯示著來電號碼,手邊的心理評估表格是給來電者做心理評估的。“喂,你好。”溫柔、甜美的聲音從耳麥這頭傳送了過去。“我要自殺。”電話那邊傳來了男孩沒有生氣的聲音。
在電影《擺渡人》是否是年度最爛電影還在爭論不斷時,現實中,有一群人一直堅守在熱線電話前,就像電影里演的那樣,通過積極引導,幫助人們渡過心理難關,他們可以稱作是現實中的“擺渡人”。
上周,由民間自發組成的“希望24熱線”在杭州開始了第二波志愿者的招募,這條心理援助熱線入駐杭州才一年多,而杭州的另一條24小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則已開通12年。這些現實中的“擺渡人”共接通了近13萬人次熱線,幫助600多位自殺邊緣的人。在2016年即將過去的時候,我們來聽一聽這些“擺渡人”的故事。
故事
考試考不好,上課聽不懂
14歲男孩想從教室跳下去
陳愛華創辦并堅守24小時心理危機干預熱線已經12年了。電話那頭,是各種各樣負能量的聲音:人際關系處理不好、婚姻感情破裂、孩子厭學……
戴上耳麥,陳愛華感覺自己好像置身另一個世界——支離破碎、黑色、焦慮不安……但在陳愛華的勸導下,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危機被排解,一個又一個灰暗的生命被重新點燃光芒。
電話那頭聲音十分稚嫩,“我能不能叫你阿姨?”接通之后,男孩說:“我很難過。”打電話的是一個14歲的初中男生,“爸爸媽媽不喜歡我,打我,老師同學也不喜歡我,因為我上課聽不懂,考試考不好。”
“這件事對你情緒影響有多大?”在幾分鐘傾聽后,陳愛華對來電者情緒進行評估篩查。
“影響很大,我整天不開心、想哭……我都不想活了。”孩子回答道。
“吃飯胃口好嗎?”
“吃不下,沒胃口。”
“睡眠怎么樣?”
“睡不著。”
……
陳愛華詳細評估來電者的情緒狀態,初步判斷這孩子有“重度抑郁”。
“你剛說有不想活的想法,那有沒有具體計劃呢?”陳愛華并沒有換一個話題,而是讓他繼續說出心里的計劃。
“我教室在4樓,準備從教室里跳下去。”
“你打算什么時候采取這個行動呢?”陳愛華問得很細致。
“再過兩三天吧。”
“你現在在哪里給我打電話”
“課間休息,我在操場的一個角落里給你打電話,我不想讓同學知道。”
“有同學或老師知道你有自殺想法嗎?”
“沒有。”
“你父母知道嗎?”
“也知道。爸爸媽媽都不喜歡我。”
聽到這,陳愛華初步考慮這是一個危機來電,一邊安撫孩子情緒,一邊設法要到他父母的電話。
“接通電話,只是我們工作的開始。”陳愛華告訴錢報記者,電話交流只能讓來電者有適當的心理釋放,可對于大多數打進熱線意圖自殺的人來說,靠電話溝通遠遠不夠,必須對癥治療。
剛松了一口氣的陳愛華,接下來要設法讓這孩子得到治療。
男孩才14歲,心理狀態極度不穩,又可能患上了心理疾病,顯然他沒法自己去醫院就診,必須聯系上他的父母。
但想從孩子的口中問出關系不好的父母聯系方法,并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