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節,感冒頻發,活潑好動的孩子一不小心就中招。最近,許多小區樓下的藥店多了一些自行購買兒童感冒、咳嗽藥的父母。其中不乏“自學成才”者,拿捏不好的時候,搜一搜網絡,問一問藥店店員。對此,醫生提醒,兒童臟器未發育成熟,切忌隨意用藥,以免給孩子造成傷害。
父母該如何給生病的孩子選擇藥品?兒童用藥有哪些禁忌和誤區?記者特邀相關專家為家長答疑解惑。
定時定量定種類 吃藥不可任性
5歲的貝貝(文中患兒均為化名)吃了抗過敏的藥昏睡了整整3天,送到湖南省兒童醫院就診后,發現是服藥過量導致。
“我看說明書上寫著3/5片,以為是3至5片,于是每天讓孩子吃5片,沒想到造成這樣嚴重的后果。”貝貝的“迷糊爸爸”張先生很愧疚。
“孩子吃藥馬虎不得,盡量選擇新藥貴藥、加大藥物劑量病好得更快都是家長要走出的誤區。”湖南省兒童醫院藥學部副主任藥師張海霞提醒,在給孩子喂藥前,家長要認真查看藥品說明書,對服藥的時間、藥品適應癥、使用方法和劑量、藥品有效期、禁忌癥等做到心中有數。
“在服用藥物時,應該用溫白開水送服,溫度不宜過高。”張海霞提醒,家長不能為了哄孩子盡快吃藥或圖方便“就地取材”。礦泉水、茶水、牛奶、豆漿、果汁都不適用于送服藥物。
“很多家長認為孩子得的是小感冒,就忽視孩子的病情,去藥店憑感覺買藥。”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臨床藥學室主任廖建萍指出,孩子的病情往往起病急,變化快,一旦生病建議家長帶孩子到正規醫院就診開藥,不僅能盡早將病情扼殺在“搖籃”,也能杜絕不適合孩子的藥物“逍遙法外”。
如何用對藥、用好藥?廖建萍表示,遵從醫囑購買,符合小孩病情的藥才是對藥、好藥,這和價格高低、中藥或西藥沒有關系。
2018年年底,原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多次發布公告,修改了一批藥品使用說明,有的增加了兒童禁用,曾經耳熟能詳的廣告語中提及的“小某花、某彤、小某克”,以及蒲地藍口服液、傷風止咳糖漿等一批藥品榜上有名,提醒家長要謹慎選擇兒童用藥,嚴格遵照醫囑。
是藥三分毒 服用中藥也需謹慎
8歲的小麗感冒了,爸爸在藥店買了西藥,媽媽下班又帶回了中成藥。爸媽討論到底吃西藥還是中成藥無果后,決定讓小麗都吃下。
“記得曾有一句廣告語,中西藥結合療效好。讓孩子都吃點應該好得更快。”可小麗服用藥物幾日后,開始惡心、嘔吐,腹部不適,到醫院檢查后,提示小麗的肝功能受損。原來,小麗服用的中成藥和西藥中都含有對乙酰氨基酚,服用過量會引起中毒,甚至可能導致器官衰竭而亡。
“是藥三分毒,家長不要誤以為中藥無毒副作用,可以隨意服用。任何藥品都有毒性,尤其是兒童,選擇的中藥方子不對癥,藥品就變成了毒品。”廖建萍表示,兒童各個器官尚未發育成熟,肝腎的解毒排毒功能不完善,用藥后對藥物的排泄能力有限,對藥物的敏感性也更強,所以不能隨意給孩子選擇藥物。
孩子生病時,如需選擇中藥治療,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下辨證選用中成藥或中藥湯劑,而不要隨意使用上一次生病時醫師開的處方。如家長自行購買中成藥,則應注意非兒童用藥不要隨意給孩子服用,也不要加大劑量服用;購買含西藥成分的中成藥時,更要慎之又慎,如同時服用西藥,應仔細查閱說明書是否含相同成分。
廖建萍提醒,當需服用中藥水劑與西藥時,絕不可用中藥水劑去送服西藥,因為中藥中大多數含有機酸、生物堿等有效成分,會影響西藥的療效。在藥品說明書“藥物相互作用”一欄,一般會列出相互作用的藥物,如果幾種藥物同時服用,必須注意有沒有相互作用導致療效下降或毒副作用增加的情況;幾種藥物中是否有相同的成分,以免造成重復使用。
“小兒酌減”不能簡單靠手掰
據悉,在我國現有的3500多種藥品制劑中,兒童專用藥物僅有60多種。國家食藥監局相關數據顯示,在藥品臨床試驗注冊項目中兒童藥品僅有2698條,僅占全部藥品的1.63%。 由于很多藥品沒有兒童劑型,家長為孩子買藥時經常會選擇不到兒童專用藥,兒科醫生也經常會開成人藥用于兒童。
在不少成人藥物的說明書上,都會有“小兒酌減”字樣。張海霞表示,“小兒酌減”不是簡單地用手掰一半,也不能胡亂猜測劑量。說明書上如果有公斤體重劑量,可以按孩子的公斤體重計算用藥劑量;說明書如果沒有公斤體重劑量,可按以下公式計算:小兒劑量=成人劑量×小兒體重/70公斤。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折算,公式如下:1歲以內兒童劑量=成人劑量×0.01×(月齡+3) ;1歲以上兒童劑量=成人劑量×0.05×(年齡+2)。
“需要注意的是,計算結果不一定是整數,或者劑量有一定的范圍,一般取中間值劑量。”張海霞表示,服藥時還要看孩子的體質情況,如果營養不良,再酌情減量20%左右。
如何將直徑不到一厘米的小藥片比較精準地分開?醫生建議,將藥片碾成粉末,這樣方便進行比例分配,但緩釋藥物和腸溶片等藥物一般會注明需要整顆服用,不能分開。
“在孩子用藥后,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各種反應,如對藥物的敏感度等,及時與醫生溝通,讓醫生能夠在用藥時作出調整。” 張海霞提醒,用藥后孩子若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不安、出皮疹、發燒、嘔吐、呼吸及心跳異常等現象,應考慮藥物過敏反應的發生,并立即停藥,及時去醫院明確診斷。對于本身患有過敏性疾病,如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的兒童,以及知道對某物質過敏的兒童,更要加強觀察用藥后的反應。
廖建萍還提醒,如果孩子服藥3天后病情未好轉,或病情出現變化時,應及時到醫院復查,更換藥物,切忌私自給孩子調整藥物或劑量。對于抗生素等處方藥,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使用。(長沙晚報全媒體記者 徐媛 實習生 劉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