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遭受批評等負面情緒時,你通常會選擇以怎樣的方式應對呢?不久前有研究發現,孩子應對“負能量”的方式和成人相似,面對過于挑剔的父母,他們的個性有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冷漠”。那么,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性格塑造,“批評”究竟擔任著怎樣一個角色呢?
最新研究
童年總被批評,長大后會變得“性情冷漠”
無論是橫眉,還是怒眼,人在憤怒時無力控制自己面部表情。但是如果這種面部的“猙獰”常常來自“父母”這個角色,那么對于孩子而言,或許會更深遠地影響到他們成長后的社交關系。
父母的挑剔與孩子的社交,看似毫無關聯的兩件事,究竟是怎么扯上關系的呢?近日,來自美國賓漢頓大學的研究顯示,與批評程度低的父母相比,那些批評程度高的父母對孩子所表現出來的面部表情,都會更加情緒化以及更加“豐富”。當遭受批評等負面情緒時,成人一般會讓自己避免受到這些情緒的影響,孩子們也一樣。換句話說,因為害怕“看見”父母生氣的樣子,孩子會選擇對“眼前人”的表情“視而不見”。
這個結論是科學家通過實驗所得出的。為了調查在面對盛怒時孩子如何處理自己的面部表情,研究者利用了一種衡量情緒信息關注程度的方法,比如用一張快樂或悲傷的臉,來觀察孩子們的注意力,隨后再測量孩子們在觀看一系列表情各異的面部照片時的大腦活動。實驗結果證實,在面對批評和挑剔時,孩子會和大人們一樣:選擇逃避。由于本能所驅,我們總是傾向于逃避讓自己感到不舒服、焦慮或悲傷的事情。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這種“對他人面部表情視而不見”的逃避行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逐漸形成習慣,久而久之,他們就會變得對所有人的情緒面部表情都不太注意。研究者表示,童年時總是受到批評的孩子,在長大后或會變得“性情冷漠”,這種個性甚至會影響他們的社交關系。
延伸閱讀
這樣才是批評的“正確打開方式”
“河東獅吼”并非每位家長的初衷,但當他們帶著情緒“批評”孩子時,這種“批評”不但沒有好效果,反而會傷害孩子,影響親子關系。誠然,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永遠只有鼓勵和夸獎,那么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上看,應該如何正確地“批評”犯了錯的孩子呢?
“鼓勵和表揚孩子是對的,但不能太抽象、太多、太泛,適當即可。比如說‘好孩子’這句表揚就很泛、很抽象,到底哪里好呢?不知道。鼓勵要具體化,針對具體事情,比如孩子在做一件事時很用心,哪怕他沒有做到完美,也要表揚他的努力。”趙教授表示,表揚時對事不對人,批評時也是如此。批評的時候,既要有原則,講清楚為什么批評,也要表達出所批評的是具體的錯誤和問題,讓孩子覺得批評也是一種愛。
曾有調查發現,有超過六成的孩子,當面臨負面情緒時,不知道自己該怎么辦,更選擇不跟爸媽或老師說。從家庭到學校,如今孩子面臨的挑戰愈來愈多,要處理的情緒課題也愈來愈復雜。趙教授告訴記者,父母不但需要教會孩子表達自己的情緒和心理,也需要調節好自己在面對“問題”時的情緒和方式。
“孩子的可塑性很強,家長遇到孩子的任何問題都要思考,孩子為什么會這樣,我要如何引導他教育他。”她說,“要永遠相信,只要教育方法合適,每個孩子都會順利成長為有用的人,家長生氣發怒,作‘河東獅吼’之狀,不能解決孩子的任何問題。教育孩子是一個需要耐心的過程,不可能你說一次孩子就一定能記住,就算記住也不可能次次都能做到。”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