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以下嬰幼兒的托育問題日趨明顯。”新野鼎鑫電子精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馨說。作為兩家公司的總經理,她發現公司里很多已生育一孩的女職工想生二孩而不敢生,怕沒人照看。
近年來,雖然國家放開了二孩政策,但從國家衛計委的統計數字來看,2017年全國住院分娩數為1758萬,比2016年的1864萬減少106萬,下降5.7%,出生人口數不升反降。二孩養育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和照料負擔,被認為是影響育齡婦女生育意愿的三大重要原因。如何緩解0至3歲嬰幼兒入托難、入托貴,解決職場父母的孩子托管難題,已經成為亟待解決的公共問題。
托育服務不足,入托率較低
調查顯示,目前,我國有32.9%的3歲以下嬰幼兒全職母親因孩子無人照料而被迫中斷就業,平均中斷就業時間達兩年以上。在未中斷就業的母親中,超過47.8%的女性因照料孩子每月平均請假1.7天。60.7%的“一孩”母親因為“沒人看孩子”而不愿生育“二孩”。
“目前市場上招收3歲以下兒童的幼兒機構,大多以早教為主,主要是為幼兒提供音樂、美術以及智力開發的課程,存在費用高昂,上課時間不配套等方面的問題。”王馨說。
記者采訪發現,這些幼兒機構,除了費用高,數量也十分稀少。“優質公辦園難以滿足公眾需求,民辦園提供的普惠性服務又較少。”有業內人士表示,由于3歲以下兒童照料的政策體系不夠完善、機構運營風險壓力大等因素,服務供給嚴重不足。
托育服務不足,導致部分幼兒機構超負荷運轉。據了解,2016年,我國幼兒園共有23.98萬所,在園幼兒達4413.86萬人,幼兒園園長和教師共有249.88萬人。師生比達到1:17.7,遠低于1:5~1:7的教育部規定標準。
據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伊彤向《工人日報》記者提供的數據:我國城市中,3歲以下嬰幼兒的入托率不到4%,而發達國家該比例平均高于30%。
普惠園供給數量如何增加?
社會上的幼兒機構少,一些企事業單位為了解決職場父母的孩子托管問題,嘗試自己開辦托幼班。“我所在的學校女職工占大多數,為了幫助女職工減輕照看幼兒的負擔,讓她們能夠安心工作,我們嘗試著在學校里開辦了兩個托幼班。職工們每天上班來把孩子放在托幼班里,下班之后再領走,應該說較好地解決了女職工的后顧之憂。”山東英才學院董事長楊文介紹說。
然而,企事業單位力量有限,解決3歲以下嬰幼兒入托難,還需全社會的共同參與。中華職業教育社副理事長蘇華表示,可鼓勵社會力量舉辦普惠性幼兒園,改擴建薄弱幼兒園,新建小區、舊城改造按需配套普惠性幼兒園,辦起更多優質園。通過標準化、高水平幼兒教育,助孩子健康快樂成長。
“城鎮街道和大型居民社區也可利用公共服務資源推進社區托育服務建設。”伊彤認為,可以通過稅收優惠、提供場地條件、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社會力量開辦社區連鎖式的托幼看護服務網點;通過考核評估,對一些口碑良好、服務較規范的機構采取備案制,并依據相應規范對其進行管理監督。
托育公共服務體系亟待重塑
“二孩政策落地后,培育嬰幼兒群體需要社會政策支持,但目前我國促進3歲以下兒童托育服務的法規政策還有待完善。”多次呼吁重視學前教育的惠州市政府副秘書長黃細花表示,當前我國對于政府主導、多元舉辦托育服務機構缺乏有力有效的支持性政策。
“政府對民辦托育機構進行扶持,不是找不到‘門檻’就是‘門檻過高’。有企事業單位和社會組織想開辦嬰幼兒日間照料中心或全日制托育服務早教中心,有的想在社區開設小型互助式托育服務機構,可大多數難以獲得資質許可。”黃細花說。
“從公共服務層面推進嬰幼兒托育服務,是解決嬰幼兒托育問題的重要舉措。”伊彤說。
“0~3歲嬰幼兒的看護及教育問題已經不單純是一個孩子、一個家庭的問題,更關系到社會的發展。基于巨大的社會需求,嬰幼兒托育公共服務體系亟待重塑。在這個過程中,需要政府、婦聯、社區、高校、社會資本等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形成合力。”楊文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