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讓孩子告別自私,當然離不開后天的教育引導,但在孩子最為自私的階段,教育引導也許根本起不到作用,甚至還會有反作用。
也許在孩子最為自私的年齡,強迫分享并不是一個好主意,相反,它會使事情變得越來越糟。與其這樣,還不如先滿足孩子的占有欲,占有過之后,孩子在大人的引導、示范之下,可能更容易走向分享。相反,那些從來沒有真正占有過的孩子,會變得越來越自私。
前一段時間看親子作家盧丹丹的新著《規矩的背后是自由》,其中有一篇題為《自私過,才懂得分享》的文章,講述一位美國媽媽如何影響了作者面對自私和分享的態度,讀來很受啟發。
和許多中國家長一樣,盧丹丹在孩子豆豆懂事后,就經常告訴他,“好東西,要跟小朋友一起分享。”因為謙讓和禮貌是父母教給盧丹丹的第一課,她將它們理解為分享,并且要將之教給自己的孩子豆豆。盧丹丹一直認為,分享就是把自己的好東西讓出來。
但是,一個偶然的機會里和一位美國媽媽的對話,讓盧丹丹徹底改變了看法。盧丹丹在書中寫道,有一天,這位美國媽媽帶著兩歲的女兒玩。這時,有個小男孩跑過來,想玩她心愛的玩具。小女孩不愿意,把玩具緊緊地抱在懷中。這個女孩的媽媽對小男孩說:“不好意思,她不同意。”讓盧丹丹感到奇怪的是,這個媽媽既沒有解釋,也沒覺得尷尬,反而像只母雞一樣保護著女兒和她心愛的玩具。小男孩仍不死心,想要動手去搶,男孩的母親趕緊拉住了他,對他說:“這是妹妹的東西,她有權自己做主,你必須得到她的同意!”
盧丹丹于是問女孩的媽媽:“你家妹妹以后不懂得分享怎么辦?會不會變得自私?”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