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家長的小鞭子逼著前進的孩子,有一天進入了高中、大學,他們無法回答“我到底對學什么感興趣”,而是去找別人求助“考上理想的大學我都需要做些什么”。一路被父母和別人安排,缺乏自己的興趣主張和獨立意志,一旦沒有人再幫他安排道路,孩子會陷入一片茫然。
我們總說希望孩子快樂,但我們往往過度關注他們的作業(yè)和成績。孩子會覺得,原來自己的價值都在于考試得了A,或者為父母爭了光,而鮮有機會去思索自己的價值和生活的意義。
家長應該怎么做?
1. 停止說“我們”,讓他們自己做決定
只有一個人自發(fā)的行動才能最終導向他想要的人生。我們的孩子必須發(fā)展自我效能,他們要自己思考、計劃、決定、做事、嘗試和犯錯。我們應該減少對孩子分數和到底能不能上某所大學的過度焦慮,更多關注他們的興趣、思維模式和身心健康。
2. 讓他們學會主動溝通
“如果是你整天在和孩子學校的老師、教練、課外班老師在溝通,這往往是你干預過多的標志。”利思科特-海姆斯說:“我們剝奪了孩子學習與外界溝通的機會,不利于他們表達和表現自己。”家長應教會孩子在實際生活中遇到問題所需要的技能,并給他們鍛煉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