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父母有意無意地會對孩子說:
“你真是豬腦子!”
“簡直就是榆木疙瘩腦袋!”
“我算是白養你了!”
“你將來連掃大街的工作都找不著!”
……
您要知道,這些說法已經在無形中對孩子進行了心罰。
什么是心罰呢?心罰是指父母對孩子恐嚇、諷刺或挖苦,剝奪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如果說體罰是對孩子的身體施加暴力,那么,心罰就是對孩子的心靈施加暴力。家庭教育中的心罰一般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類型:恨鐵不成鋼型和侮辱型。
01.恨鐵不成鋼型心罰
在我與網友的一次聊天中,有一位初中生告訴我,雖然深受父親的斥責傷害,卻對父親仍抱有深深的孝心,讓我感動。
我是個不聰明的孩子,我爸爸也是這樣認為的。
我上初二,有時會一個人想著中考就害怕起來。但我的確已經盡力,每天認真聽講,很少去玩,節假日除了參加學校的補習班外,就是呆在家里看書寫作業。但我的努力從來沒有得到爸爸的任何肯定,耳邊常常響起他憤怒的聲音:
“你怎么這么沒出息!”
“你怎么一點兒不像我呀!我以前讀書從沒有像你這么差!”
“就這么點兒分怎么能考到北京,我要徹底失望了!”
久而久之,這些話聽起來就慢慢習慣了。我也知道爸爸訓我其實是想讓我能圓他小時的夢想,能考上北大。但我知道自己沒有辦法做到,所以就想從其他方面好好報答爸爸。
從小學五年級開始,我開始把零花錢攢起來,決定給爸爸買生日禮物。我的想法很簡單:只要爸爸看到女兒給他買的生日禮物,他一定會高興的,說不定會表揚我一下呢!爸爸是一名司機,冬天開車手經常受凍,可爸爸從來不戴手套。我知道爸爸很節省,他不舍得給自己買一雙。于是我用攢了一年的零花錢給爸爸買了一雙真皮手套。
可事情并不像我想象中的那么簡單。那天,爸爸看到我給他買的一雙手套,劈頭就是一句:“就知道浪費錢!我不需要手套!”之后一個勁地說:“為什么你不能把心思用在學習上?你就不能爭點兒氣?”
之后,我仍給爸爸準備生日禮物,但我又害怕惹爸爸生氣!三年中我給爸爸買的禮物每次都讓他生氣,這的確是女兒的罪過啊!可爸爸,如果不為您買份禮物,我真的不知還能為您做點兒什么?愚笨的女兒,真的不知道如何能讓您滿意呀!
這個孩子的孝心真讓人感動,我覺得這遠比高分數和高名次珍貴得多,即使將來長大成人,以這樣的愛心去面對社會,都會因為友善和寬容而被人欣然接納。孩子無意中展示出的品行和人格,父母太應該為之雀躍。然而卻有不少父母容易犯這類錯誤,就是只要求學習成績的進步,而忽略孩子的道德發展,對孩子的優秀品質視而不見。這不僅對孩子有失公平,更忽略了孩子成長的第一要素——人品!
同時,父母對于孩子在學習上的期待又過于苛刻,要考清華、北大,要讀碩士、博士,要出國留學等等。這些期望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壓力,畢竟高目標不可能適合每一個孩子,真正成為“非凡”的人也只是少數。
北京的王松濤老師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
我們有很多這樣的學生,經過努力,找到了一份屬于自己的工作,也許是一名司機、售貨員、修理工、保險銷售員、教師、公司職員等,而這些崗位都是我們社會不可或缺的。想象一下:他們每人都能在自己的崗位上盡心盡力努力工作。有一天,你路過哪里,或者坐上一輛公共汽車,或者去商店買東西,有人親切地喚你一聲:“王老師,您好!您還認識我嗎?”我想,我的心里同樣會感到一種幸福。
作為老師,培養出平凡而對社會有用的人是幸福的,同樣,培養出這樣孩子的父母更是幸福的。
另外一點讓人擔憂的是,父母經常性的斥責批評,會帶來孩子性格和行為方式上的缺陷。當孩子有過失或者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時,正是需要理解和關懷的時候,而這時父母如果只是抱怨指責,其結果不僅僅損傷孩子的自信心,還會讓他們形成一種自我暗示:我就是個笨孩子。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否定性的評價比肯定性的評價讓孩子記得深遠。這是因為否定性評價常常發生于沮喪或急切的情況下,有很強的沖撞力,也因此會留下深刻印象。通常在孩子的個性還沒有完全形成、自尊心還沒強到可以不在乎別人的批評時,父母的否定往往會產生重要影響,在他們潛意識里留下很深的痕跡。
各種貶低的話會像種子一樣在心里扎下根,這樣的次數越多,根就扎得越深,逐漸成為他們自我評價的標準,結果使自己真的成為被父母咒罵的那種人。
澳洲的一位家庭心理學家稱這種無意譏諷的行為是一種“無心的催眠”。他說:“多數人都不知道,這種催眠每天都在發生,而且深入孩子心中的無意識層面。即使沒有這種意思,但孩子的人格依然會按照我們暗示的言行發展。”于是性格中的軟弱、自卑、膽怯和自暴自棄就會伴隨而來,甚至終生無法擺脫。
如何避免孩子免受恨鐵不成鋼型心罰,我的建議是:
首先,尊重孩子的選擇。父母應當想一想,你是否喜歡別人強迫自己呢?沒有自由的人生會有幸福嗎?對孩子來說,考什么學校、選擇什么樣的職業,都應該是孩子自己的選擇,父母只能引導,不能強制,更不能一廂情愿地把自己未實現的愿望強加到孩子頭上,讓他們成為自己的傀儡。
其次,珍惜孩子的孝心。孝心是孩子向父母表達的一種情感。父母要十分珍惜這種情意,并及時回應:“孩子,我也愛你”或者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摸摸孩子的頭,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舉動的珍惜和感動。由此讓孩子懂得有孝心才會有愛心,愛心是道德之本!
再者,寬容孩子的失敗。作為父母,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優秀一些,但要考慮到孩子的年齡與個性。如果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孩子難以達到,會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父母也容易急躁乃至焦慮。孩子的成長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是在不斷犯錯誤中長大。因此,父母提出的要求應該是孩子力所能及的,否則只能是欲速則不達。當孩子失敗的時候,父母不要斥責孩子,更不能打孩子,而是傾聽他的訴說,平靜地與他一起來總結反思,找出失敗的原因和成功的出路。事實證明,給孩子提供切實的幫助比責罵有效得多。
02.侮辱型心罰
都說女兒是媽媽的貼心小棉襖,然而有一個女孩寫信給我,呼吁的卻是讓自己的媽媽“下崗”。
人們都說母愛偉大,可我的媽媽一點兒都不偉大。因為她動不動就訓我,“蠢豬”、“笨蛋”、“白癡”、“廢物”,這樣的話讓我特別受不了。
一次數學測驗我得了95分,排名班級第三。可是在把測驗卷給媽媽簽字時,她看不到紅燦燦的分數,而是瞪著眼睛看我的卷子上出錯的地方,一個勁地說:“又笨蛋了吧?考試前我跟你講,做完了一定要從頭到尾再看一遍,豬腦啊!”我聽了十分沮喪。一連幾天都不和她說話。
我有一個同學,她的媽媽可好了(起碼比我媽媽好)。她是我們的體育老師,我們班的同學都特別喜歡和她在一起玩(我也不例外),都特別喜歡上體育課。可能這也是我體育不錯的原因吧。有一次我參加校運動會的百米跑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體育老師高興地跑到我身邊表揚我:“你真棒!”我覺得老師的笑容特別好看。而我喜滋滋地把獎狀拿回家給媽媽看時,她卻漠不關心、無精打采地對我說:“你要是數學、語文能在學校得第一名就好了,可惜的是體育。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我聽了很傷心。
我經常想,為什么我沒有像我同學的媽媽一樣好的媽媽呢?有時我還想,如果孩子可以選擇的話就好了,那我堅決不會選我媽媽做我媽媽,而會選擇讓我媽媽下崗!可什么時候我才能夢想成真呢?
現實生活中,我們發現有些父母過于挑剔,總是對孩子處處不滿,稍有閃失則絮叨不停,而對孩子身上的優點卻視而不見。在批評孩子時甚至訓斥責罵,帶有極強的侮辱性,極大地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也導致親子間的爭吵、冷漠和相互仇視。如果爸爸、媽媽可以選舉產生,我敢預料,因為代際沖突下崗的會比經濟原因下崗的更多。
03.給父母支招
父母如何避免用侮辱性的字眼批評孩子,讓孩子自信地成長呢?
1)每天發現孩子一個優點
我曾以開玩笑的方式給父母們一個忠告:如果您能發現孩子身上有十個優點,您就是優秀的父母;如果您能發現孩子身上有五個優點,您就是合格的父母;如果您在孩子身上連一個優點都發現不了,您就該下崗了。
從事教育和研究工作四十多年來,我接觸過數不清的孩子,我可以十分肯定地說,至今為止,我還沒有發現一個沒有優點的孩子。但有的父母會不以為然,“和別人家的孩子比,他差遠了,我怎么表揚他呀?”我們并不反對父母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孩子,關鍵問題是您“挑剔”的是什么。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缺點,那么您傳達給孩子的肯定是消極的信息。如果您“挑剔”的是孩子的優點,那么,孩子接受的信息就是積極向上的。
清朝的顏元說:“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數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勸也且全恩。”請父母們不要吝惜表揚。要知道不管是良好的行為習慣還是驚天動地的成績,都是與一件件平凡小事分不開的。建議父母從現在開始每天發現孩子一個優點,不久以后,您會發自內心地對孩子說:“好樣的!”
2)訓斥孩子之前先數數
父母訓斥孩子時說出一些侮辱性的話,往往也是一時沖動,過后常常會后悔。這樣的父母不妨給自己立一個規定,情緒激動要發怒時先數數,從一數到十,如果不行就增加到一百。數數的過程就是一個讓自己冷靜的過程,理智地去面對,避免說出傷害孩子的話而后悔不已。
3)可以提醒孩子,但不要訓斥孩子
對于孩子粗心造成的錯誤,可以一起分析原因,并提醒他下次注意,讓孩子真正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另外,當孩子可能意識到錯誤感到愧疚的時候,父母不宜再“雪上加霜”地教訓孩子,這樣反而會使孩子反感。請記住,提醒孩子并且幫助孩子,才可能讓他心悅誠服地改正錯誤取得進步。(孫云曉)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