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孩子身后的成年人,還是應有所反思,不妨給孩子創造一個發展良好價值觀的語境:學校教育更加接地氣,家長教育不那么功利,社會處理好教育與金錢的關系。可能這樣的設想,太理想化,但社會至少能做到的是,學校的課堂教學風格的改變——沒必要繞著社會問題走,比如多討論一點“老人倒了到底扶還是不扶”的問題。家長不能只關心孩子的成績,更要關注孩子的品德教育。社會教化功能不要跑偏,電視里少一些“抗日神劇”和“小三文化”,更多一些健康向上的正能量。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家庭條件成長的00后看待問題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提示我們,學校教育者和社會工作者,除了關注孩子自身,不妨把觸角延伸到孩子所在的家庭,畢竟,解決好問題背后的問題,才能治標又治本。我們該停下來想一想,00后來了,我們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