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對于“我會為班級或學校的榮譽放棄個人愿望”的選擇,44.2%表示贊同。其中,“非常符合”的比例為16.2%,“比較符合”的比例為28.0%。而表示不愿意放棄個人利益的比例合計占比55.8%,超過半數。少年兒童的群己觀呈現出社會性與個體性并重的特點。
富裕家庭的少年兒童更看重社會價值與集體利益。“對國家、人民有益的事我會像對自己的事那樣去做好”選項中,家庭經濟富裕的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為合計86.1%,條件一般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占比85.2%,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占比80.7%,富裕家庭少年兒童的選擇比例高出困難家庭少年兒童5%。
對于“我會為班級或學校的榮譽放棄個人愿望”這一情況,家庭經濟富裕的少年兒童選擇“比較符合”與“非常符合”的比例合計為44.8%,條件一般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占比44.4%,條件困難的少年兒童二者合計占比39.8%,富裕家庭和一般家庭少年兒童的比例高出困難家庭少年兒童近5%。
孫宏艷分析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富裕家庭的少年兒童生活條件優越,更能感受到國家發展給家庭生活帶來的好處,也可能是因為他們生活沒有后顧之憂。而家庭經濟困難的少年兒童,可能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壓力,在面對國家、集體與個人關系時,往往更看重個人的利益與發展。他們還可能因為生活困頓而無心去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
特征五:困難家庭孩子對社會不公平現象感知更深刻
數據統計發現,92.7%的00后對自己是中國人感到自豪,90.2%的00后對自己生活在中國感到滿意,可見,當代少年兒童有著高度的國家認同感。不過,數據也顯示,有72.8%的少年兒童認為社會上存在很多不公平的現象。雖然社會存在不公平現象,但是并不影響他們對國家的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