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晉江一位家長致電本報,稱讀初一的女兒迷上寫微博,吃飯也要拍桌上的菜發到微博,睡覺前還要發條微博告別“粉絲”……已經嚴重影響到學習,尤其本次期中考,成績下滑了許多。
據記者了解,中學生玩微博并不少見,很多人在家用電腦玩,在外用手機玩,幾乎到了“機不離手”的程度。“再這樣下去,孩子的學業可怎么辦啊?”對于該家長的擔心,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的心理老師呂新鵬在接受本報記者咨詢時指出:“微博控”也屬于網癮的一種,家長多抽點時間跟孩子交流溝通,孩子就沒時間去“圍脖”了。
90后“博友”超80萬
晉江的陳媽媽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之前答應女兒如果考上泉州市區某民辦初中,就可以配電腦買手機。現在媽媽愿望實現了,但問題也來了——陳媽媽在學校附近租了房子照顧女兒。可一兩個月來陳媽媽發現,女兒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摁手機,周末則在電腦上敲打個不停。一開始她以為女兒在發信息或做作業,后來才知道是在玩一種叫“微博”的游戲。
“吃飯前要先給菜拍個照片,發到微博上;買了新東西,也要先寫微博……好像什么事都離不開微博了。”陳媽媽說,由于整天玩微博,女兒期中考成績下滑了許多。她一生氣,讓陳爸爸把電腦搬回晉江了,手機也沒收了。現在是看不見女兒玩微博了,但女兒已經一個星期不跟媽媽說話了。
據記者了解,初中生當中有不少“微博控”。記者在新浪微博搜索發現,以“90后”為標簽的博友超過80萬人。而前不久新浪網一項針對學生的網絡調查顯示,七成學生稱擁有自己的微博。這些學生中,一半人表示平均每天更新微博條數為5條以內,有三成學生是每天更新5~10條,另有兩成學生每天更新條數為15條以上。
“我現在有300多個粉絲了!”泉州某中學初二年小林同學很“自豪”地說,每天他都會抽空登錄微博,看看有沒有增加新的“粉絲”。而小戴同學則說:“有時候跟家人或同學鬧矛盾,不好當面說,就在微博上面發,‘粉絲’們就會來安慰我,幫我開導,挺好的。”
而“今天有多少粉絲@我”也被同學們拿來互相比較。據記者了解,在學生微博上,內容豐富多彩,比如看到什么好玩搞笑的圖片視頻,就轉發到自己的微博上;買了一件新衣服一雙新鞋子,第一時間發微博;甚至與老師同學的“私人恩怨”,也通通在微博上“咆哮”……
多陪陪孩子,孩子就沒時間微博
對此,南安市教師進修學校的心理老師呂新鵬認為,沒收電腦手機這種簡單粗暴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制止孩子的網癮,還可能把孩子嚇怕或想出其他方法繼續玩,如跑網吧等。“其實,家庭和網絡都是孩子心中的‘家園’,一旦父母親不能理解和積極關注他,他就會‘躲’進網絡‘家園’,尋求虛擬而安全的‘保護’。如果父母只看到孩子因上網玩游戲影響學習成績的一面,就粗暴打罵懲罰孩子,那他們自然會選擇‘逃’往網吧。”
呂老師說,用粗暴方式強行干預孩子上網的家長,絕大多數人對電腦是“外行”,而孩子懂電腦,會玩游戲,起碼他比你內行。“試想想,‘外行’管‘內行’,行得通嗎?”
“電腦和網絡在家長的孩提時代尚未出現,自然不存在‘網癮’的教育問題。現在電腦是社會趨勢,家長沒有理由責怪電腦、游戲和網絡本身,而是要讓自己與時俱進,與社會同步,與網絡并行,做懂電腦、不落伍的家長,這樣才能從技術和共同話題兩個層面上解決與孩子溝通中可能存在的障礙。”
另外,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心理特征是叛逆,如果家長強制不讓孩子上網,孩子會立刻感覺到家長在剝奪他的生活選擇權,他就會不由自主地為“獲得自由、自主”而抗爭。“多花點時間陪陪孩子,跟孩子多交流溝通,孩子就沒有時間去上網玩游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