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雖小,五臟俱全’,是用來比喻某個事物的體積或規模雖小,但具備的內容卻很齊全。”日前,作為福建省龍巖學院China Bridge(中國橋)活動的教師,該校對外漢語專業大二學生胡爽為在校外籍師生上了一堂以動物為主題的文化傳習課。
“China Bridge”是龍巖學院對外漢語專業學生發起的文化傳習活動,每周由1名學生為該校5名外籍教師和3名非洲籍學生傳授中華傳統文化欣賞、漢字書寫等內容。
“考慮到外國師生在學習生活中可能不適應,我就提出開展China Bridge活動的設想,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新的環境。”活動發起人之一、漢語言文學專業大三學生孫晨龍介紹說。在獲得校方支持后,他們從去年10月開始面向全校學生招募師資隊伍。
經過面試考核、課堂實戰等方式,最終確定了15名學生教師,他們根據自己擅長的領域輪流為外籍師生授課。
對外漢語專業大二學生宋雅楠是China Bridge文化傳習活動教師。“選擇當學生教師是因為和專業對口,而且覺得很有意義。”她說,每次上課只有一個小時,但自己往往花半天時間認真備課。有一次,她在課堂上教學祝福語,聽課的美籍教師約瑟夫和克莉絲汀提出,他們下周將參加一個中國朋友的婚禮,希望她多教點與婚禮相關的祝福語。宋雅楠樂了,告訴他們:“你們到時候可以說,百年好合,早生貴子。”
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感受到了中外文化的差異。孫晨龍告訴記者,有一次,他給外籍人員講男女觀念時,他們提到,“剩女”、“逼婚”這些概念難以理解,因為“他們所認為的婚姻是男女間的契約關系,屬個人私事,任何人不能干涉”。
美籍教師黛博拉通過 China Bridge課堂,喜歡上了龍巖當地客家傳統習俗。“龍巖古樸的村貌、淳樸的農民讓我感到親切”,她在課堂上分享說,自己特別喜歡閩西的傳統民俗活動——游大龍,春節時還到當地朋友家過年,一起放鞭炮、喝團圓酒。
在喀麥隆留學生榮華看來,通過China Bridge課堂,輕松、愉快地了解了中國文化。他說,過去他一直以為“愛上”這個詞只能用在愛上一個人,現在明白了 “愛上”也可以是愛上一個地方,這讓他覺得“漢字實在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