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月間,莘莘學子即將開始全新的大學生活。然而記者調查發現,對如今的“準大學生”而言,不僅入學裝備日益奢侈化,就連入學過程也變得愈加“興師動眾”,原本承載著夢想的“入學季”,儼然成為“燒錢季”。
設備全“換裝”
8月中旬,家住青海西寧的韓女士一家,終于收到了來自南方某重點高校的錄取通知書,兒子小梁由此成為一名“準大學生”。然而興奮勁兒還沒過,兒子開出的一張“入學裝備清單”,讓韓女士大跌眼鏡。
“iPhone5,iPad,蘋果筆記本,單反相機,耐克(或阿迪達斯)球鞋兩雙,T恤衫四件,夢特嬌旅行箱一個……”韓女士向記者出示了孩子羅列的“入學裝備清單”,足足寫滿了兩張A4紙。
走進西寧市各大商場,各種針對“準大學生”的促銷活動,讓記者目不暇接:“憑錄取通知書優惠100-500元”“‘準大學生’買手機送藍牙耳機、充電寶”“高檔旅行箱大一新生買一送一”……西寧市某手機專賣店店員韓峰對記者說,此前店里每天最多能賣出十幾部iPhone5,現在每天最少三十部,至少有一半顧客是“準大學生”。
除電子產品外,服裝及其他用品也借助“入學季”大搞促銷。“現在的孩子們,買一千多元的鞋子就好像買地攤貨一樣,經常可以看到孩子在前面甩著手走,父母在后面提著大包小包氣喘吁吁。”西寧市某耐克專賣店店員劉琦說。
孩子入學,全家出游
8月22日,在西寧曹家堡機場,18歲的“準大學生”王娜準備踏上赴京求學的旅程。然而這次,她顯然“不是一個人在戰斗”,父親、母親、外婆、小姨也訂了同一航班的機票,一方面想再送心肝寶貝一程,一方面全家也想去北京“放松一下”。
據記者了解,目前雖然還未到大學新生入學高峰期,但在不少高校周邊,“陪送家長”的身影已隨處可見。在距離青海民族大學不遠的一家旅店,記者了解到盡管新生要到9月初才開學,但從8月20日開始,不少外地生源學生的“親友團”就已紛紛入住,現在想要訂9月初的客房已不太容易。
“孩子頭一回出遠門,我們家長心里實在不放心,總想著送到學校報完到才安心。”家住陜西咸陽、孩子剛剛被青海民族大學錄取的謝先生坦言,盡管全家出行一趟,成本至少在1萬元,但考慮到孩子的感受,家里沒有太多異議。
“再說別人的孩子都有家長送,我們的孩子如果沒有,也會很沒面子的。”謝先生說。
愛孩子,該放手時請放手
近日,一條微博在網上被大量轉載,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建議家長給孩子的月生活費為600元,最高不超過1000元。如此“指導價”一出,不少學生紛紛吐槽“看來只能天天吃食堂了”,更有網友感慨“求節儉,戀不起,必孤獨”。
據報道,目前一個異地求學特別是在“北上廣”求學的“準大學生”的入學成本,平均在1萬元以上,如果加上一學期的學費、生活費、交通費等相關費用,3萬元已經算相當儉省,“燒錢”五六萬元者也不在少數。
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陶文昭認為,對于廣大家長而言,與其面對高昂的入學成本有求必應,不如“該放手時就放手”,充分調動、激發孩子自我創造的潛能。“年輕人踏進大學校門,就應該帶著夢想上路。要積極接受競爭的挑戰,努力了不一定成功,但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成功,只有心懷夢想的人,大學生涯才可能是充實的。”
曾在海外游學多年、現就職于新加坡國立大學的中國籍學者梁永佳則認為,面對居高不下的入學成本,高校也應當加強引導,倡導簡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國外,半工半讀十分常見,至于談戀愛等費用,更很少聽說有向父母要的。大學生之為大學生,首先應該擁有獨立的精神和姿態,同時應學會感激父母,而不是將花父母的錢視為理所當然。”梁永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