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基金會培訓中心(下稱“培訓中心”)在深圳舉辦年會,近百名國內基金會秘書長和公益領袖前來捧場,李勁上臺致辭,引來臺下一片喝彩。
秘書長必修課的結業合影
雖然李勁現在只是基金會中心網保留副理事長,不再插手基金會培訓中心的具體事務,但在年會現場,臺下的學員和來賓還是習慣性把他叫做“李校長”。
兩年前,“李校長”以基金會中心網副理事長的身份籌備成立“基金會培訓中心”,希望為業界提供高端的培訓內容。當時公益界正在熱議人才缺乏的問題,國內基金會的數量也突破3000家,卻沒有一款針對基金會高管的培訓課程。
時任基金會中心網理事長的徐永光認為,基金會中心網應該有一項核心業務來承接其能力建設的使命。他與贈與亞洲的理事長徐大麟先生一拍即合,不但認為培訓業務是急需的,而且還需要以創新的方式來做。
兩位徐先生的想法有點超前,他們的設想是,培訓要收費,而且不是象征性收費,賺到的錢用以解決財務問題,讓項目本身得以可持續發展。但是,在公益領域,免費培訓如今還是主流。但他們倆并不這么認為,在他們看來,請最好的專家設計課程,讓頂尖的老師授課,把基金會高管作為學生的培訓課程肯定會有市場。
2012年底,“基金會培訓中心”正式成立,一個由基金會中心網和“贈與亞洲”共同發起的高端培訓項目。中心成立之初,得到了來自贈與亞洲、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洛克菲勒基金會以及萬通集團主席馮侖共180萬元的資助,其中馮侖以個人身份捐贈30萬元。
拿到這筆錢后,李勁做了個大膽的計劃,用近100萬開發高端培訓產品,這款產品名叫“秘書長必修課”。
百萬研發課程
一開始,李勁和團隊并沒有急著要向市場投放產品,他們意識到,要想在市場上打開格局,產品質量本身一定要過硬,如果培訓課程不好,基金會及其高管肯定不接受。
如同商業公司要研發新產品,他們先做市場調研,了解客戶對產品的需求。培訓中心花了3個多月的時間,通過電話、問卷和研討會等方式對100多位秘書長進行調研。統計發現,秘書長們大多喜歡選擇業內資深人士擔任老師,愛聽案例和實際操作,拒絕照本宣科講理論。在內容方面,他們希望學到如何制定基金會發展戰略,如何建立有效的價值觀體系以及如何籌資等內容。
有意思的是,問卷里還設置了付費意愿選項,6成受訪秘書長選擇了“500元及以下”,1000元及以上的人數剛過一成,只有16%的人選擇了無所謂或看課程質量。主辦方分析,付費意愿低與對課程品質信心不足有關。
這印證了李勁最初的想法,沒有好產品,市場肯定不買賬。
為了做出一款好產品,李勁可謂想盡辦法。他請來了20多位企業和公益界的精英聯手開發課程,徐永光、王振耀、何道峰等業內大佬榜上有名;又邀請來龍湖地產執行董事秦力洪、原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肖知興、華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市場總監李一梅等10多位專業人士擔任主授課老師。
歷時8個多月,這款被命名為“秘書長必修課”的產品才被最終研發出來,按主辦方的說法,前期研發經費近百萬元。
還沒推出市場,就花掉了培訓中心過半的家底,這到底是一款怎樣的培訓產品?從“秘書長必修課”招生簡介上可以看到,主授課程包括“管理革命”、“機構戰略”、“籌資迷思”等八大模塊,此外,還有國內知名基金會的案例分析(他們的負責人大多會來到現場),以及公益大佬們的交流講座。
主授課程原以企業導師為主,經過多期的探討,現在是企業界與公益界導師相結合,公益圈的講師基本只參與案例分析和交流講座。一個號稱高端公益人才的培訓課程,其主要內容是給學員講企業管理思維,這是該課程的一大特點。
李勁說,課程主題是“有效與創新”,在社會市場化的大潮下,只有競爭才有利于生存和發展,只有做到創新和有效才能參與競爭,只有向企業看齊才能做到真正的創新和有效,“只有這樣,公益部門才能做到與政府部門和企業部門并列,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青基會的定制服務
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秘書長涂猛同樣是市場派,他是秘書長必修課的專家委員,參加了課程研發后,他覺得有必要派自己的副秘書長去培訓。當時,涂猛正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讀EMBA,他感覺到,公益界有必要向市場和企業學習。
幾位副秘書長培訓回來后,涂猛問,覺得課程怎樣?答,非常好!涂猛隨后找到了培訓中心,提出了一個需求:能不能給青基會系統開一期定制班?
去年初,秘書長必修課三期開班,學員全部來自中國青基會中層干部和省一級青基會秘書長。課程開班前,培訓中心打電話給青基會,了解他們的需求和困惑,并將情況告訴授課老師,以便更有針對性地講解。此外,主辦方還特意邀請了南都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徐永光和扶貧基金會專職副會長王行最為他們講課。
培訓結束后,學員們反饋良好,涂猛感到很高興,他說:“這是目前針對基金會高管最有價值的培訓。”這句話后來被培訓中心印在秘書長必修課的招生和宣傳冊子上。
奇怪的是,這個花重金打造、目前看起來評價還不錯的產品,基金會培訓中心卻很少宣傳推廣。到目前為止,秘書長必修課舉辦了6期培訓,但網絡上能找到這個課程的資料少之又少,關于培訓的新聞報道幾乎沒有。
為何如此低調?
培訓中心課程總監范艷春說:“我們靠的是口碑營銷。”在每期培訓結束后,主辦方會發給學員一份調查問卷,除了問問他們是否對課程滿意以及提建議意見,還了解他們是否會推薦別人參加這個培訓,除此之外,新學員報名時,主辦方也會打聽是不是老同學推薦過來的。按照范的說法,有90%的學員會選擇推薦課程,有6成的新學員是由老同學推薦的,“這兩個數字說明了我們培訓得到了客戶的認同。”在采訪中,“客戶”是她常用的詞匯。
銀泰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李大巍是“客戶”中的一員,他參加了第一期的培訓,在他看來,課堂上認識老師和同學是筆無價的資源,“公益項目要落地找人合作,不是認識的熟人,很難合作”。
記者隨后問他,覺得哪門課印象深刻或者特別受用?他說,財務和品牌都很好,老師既有實踐經驗又有學術背景,“但具體學的是什么就記不住了。”
尋找戰略伙伴
從市場和學員的反響中可以看出,秘書長必修課一二期培訓至少有點成績。這時,按照發起方的意愿,基金會培訓中心應該往社企方向發展。在首期培訓班開班時,時任基金會中心網理事長的徐永光就公開表示,項目經過試點期之后,將注冊成一家非營利的社會企業。
現在,“試點期”超過了2年,培訓中心仍未發展成社企,個中原因,外人無法具體得知。但可以肯定的是,當秘書長必修課在市場上一路高歌猛進時,變數出現了。
去年7月,李勁接任壹基金秘書長,無暇再推動秘書長必修課向縱深發展,這給基金會培訓中心這輛正在高速行駛的汽車踩了一腳剎車。據培訓中心內部消息,李勁確定要到壹基金會任職后,培訓中心有兩三個月處于轉型期。基金會中心網總裁程剛在隨后接受采訪時說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這事有點坎坷了。
李勁離任后,范艷春接捧。
范艷春是北大社會學學士、傳播學碩士,曾在北京修遠基金會任職,2012年底,基金會培訓中心發起后,她來到這里,擔任課程總監,一直做到現在。李勁離任后,她成了培訓中心的操盤手。沒多久,秘書長必修課五期六期相繼在去年底開班,培訓中心順利度過交接期。
接棒后,范艷春發現,秘書長必修課是個高端課程,“沒辦法做到盈利,連打平都做不到,只能用公益的邏輯去推動”。她有三大理由:首先,授課老師都是業內頂尖專家,但他們只拿市場價的幾分之一作為課酬,而何道峰、馮侖等老師來開講座基本不拿課酬;其次,學費是公益價,考慮到要對行業有所貢獻,所以才定在1萬元;最后,上課場地是長江商學院免費提供——這是社企邏輯,純商業項目是很難拿到免費場地的。
目前,培訓中心的收入只有早期的180萬元資助以及后來六期培訓的近170萬元學費,支出主要集中在課程研發及后續調整、老師課酬和行政成本。范艷春稱,培訓收費很難平衡成本支出,“現在的財務狀況也不是特別好,還有一部分資金需要去籌資。”
范艷春說,因為涉及到比較復雜的原因,培訓中心可能不會注冊成社會企業,目前主要精力還是放在培訓業務上。
在剛剛舉行的年會上,培訓中心公布了2015年的招生計劃,他們今年將舉辦4期秘書長必修課,同時推出針對項目、傳播、籌集等崗位的專項課程,“我們不希望大家只記得秘書長必修課。”
另一個在年會上沒有說出來的計劃是,今年培訓中心將尋找資助型的基金會,雙方結成戰略型伙伴關系,共同推動行業發展。也許在不久的將來,我們會看到培訓中心展現真正的社企模式:既有穩定的善款資助,也能依靠產品在市場上獲得可持續的財務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