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紗二:讓用戶用完即走,如何做到粘性?
張小龍微信公開課中,讓大家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程序提倡“讓用戶用完即走”,“我認為任何一個工具,都是幫助用戶提高效率,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完成任務,這是工具的目的與使命。”而實際究竟如何呢?
盡管這個說法,遭到很多業內人士的笑話,但從展示的效果來看,小程序確實大膽的實現了。在公開發布之前,大家對于小程序更多的理解似乎是對于低頻類的App沖擊最大,用戶再也不需要為偶爾打一次車而下載滴滴了,小程序就可以滿足需要,而且超級節省空間。滴滴app的大小是70M左右,而小程序不足1M。真正解決了,想用就得下載,不下載用不了的難點。
而且從開發成本上也有著足夠的優勢,品途商業評論采訪多位技術人員,得到的結論是:
相比于App要開發iOS和安卓兩個版本,開發周期至少幾個月,而小程序只需要1個版本,1-2周就能開發完,成本是前者的1/10到1/5。
在擁有足夠的用戶數和粘度下,微信才敢這么說這么做,而對于其他產品來說,可能還僅僅停留在如何黏住用戶才是目標上。
面紗三:有限的搜索,不是你想找就能找
張小龍表示:“用戶能搜到小程序,但是我們可以極力限制它搜索的能力,避免它濫用,使得用戶在微信里面能夠搜索得到他需要的一個小程序。”
經過品途商業評論編輯的測試發現,如搜索微信公眾號不同,小程序的確出現需要精準搜索。舉個例子來看:當在搜索欄搜索“摩拜”的時候,未找到相關小程序,只能搜索摩拜單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