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周輿情
在上周的廣州市政府新聞發布會上,副市長王東表示,2017年廣州將徹底取消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屆時將不允許通過批條子、交錢、捐資助學等任何手段達到跨區域擇校的目的。也就是說,中小學將100%的就近免試入學。王東同時承諾,將嚴查天價擇校費。
此言一出,有贊有彈。支持者如@天邊浮云:“窮人表示,就近上學不擇校!交不起擇校費!”@燕子:“贊一個,我們老家跨學區的報名搖號,比較公平。”@渾河岸認為此舉還能改進教學質量:“收擇校費違法,交擇校費也違法,這是提高落后學校的教學水平的最有效手段。”
但持質疑態度的網友占多數,就像@孔爺_konye擔憂的那樣:“這是要全面學區房的節奏?”@CRWHY7認為就近入學的結果就是“重點中學附近房價高了。”
@負能量散播姬:“買學位房的笑瘋了,窮人住郊區連個好學校都上不了。”@莒齊“建議”:“抓緊時間,2017年之前,現在的這些手段還可以用;抓緊攢錢,去買學區房吧。赤裸裸地拼金錢了。”@老魚eR:“有人輕松在學區買套房,上完學再賣,上學的錢賺了,孩子學也上了。”
對于教育現狀,@ L yma n流年覺得最科學的方法“還是考試,高分的優先選,家長[微博]完全不用去操心”。而一旦就近入學,@___S eeker“為尖子生默哀”。
看來“擇校”對于許多學生和家長來說,“是剛需”,@季季說。問題不能歸結到是否應該禁止擇校,而應考慮教育資源是否均衡。@尖兵:“如果把所有學校都辦好了,鬼才去多花錢擇校,不用你說自然沒人擇。”
@沉默.Zcz:“本身師資力量不均勻,教育水平差距大你還讓他們就近去不好的?對于住房位置不好的是不是也是不公平?那最后火的是房地產,不擇校,就換房子唄。”@飲風沉醉:“擇校其實就是擇老師,學校有大量優秀教師,去的學生就多,沒有好老師,自然學生就想去別的學校,所以均衡教育資源還是多在老師上下功夫吧。”
其實,為了教育均衡,近兩年廣州還是做出了一些努力,比如讓教師流動、擴容特色學校、用學區化替代地段化等。以教師流動為例,目前約有1000名教師流動,但對于整個廣州市來說,這個數量實在影響力有限。@聽聽:“先要教育均衡,再解決擇校問題,這個順序不能反。”(南都記者 張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