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政協:推進控輟保學“留得住”“學得好”
近年來,云南省努力保障所有適齡青少年完整接受九年義務教育。在實現“有學上”后,如何確保“留得住”“學得好”,解決好中途失學輟學問題,實現義務教育“一個都不能少”,成為亟待解決的難題。
近日,省政協召開專題協商會,邀請省政協委員、民主黨派代表、有關專家和基層教育工作者代表與省直有關部門一道,圍繞“依法推進‘控輟保學’”開展協商建言。
最難啃的“硬骨頭”
“經原告方多次對被告進行敦促、動員、批評、教育,被告方始終拒絕履行將其女兒和彩麗送到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的義務。為此,懇請貴院依法審理查明,并判如所請……”
2017年11月24日,一場特殊的庭審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啦井鎮新建村開庭。案件的原告是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啦井鎮人民政府,被告則是鎮里5戶拒不送輟學子女返校就讀的學生家長。這也是云南省首例因輟學引發的“官告民”案件。
經過庭審,原被告當場就學生返校時限、共同勸導事宜等達成共識,5戶家長也認識到“不讓孩子上學是違法的”。
案件的成功審理,對輟學問題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但在很多地區,特別是偏遠貧困山區,失學輟學問題依然多發頻發。2018年9月的統計數據顯示,云南省義務教育階段輟學率為0.24%,其中初中輟學率為0.67%,控輟保學形勢依然嚴峻。
在黨的十九大第五場記者招待會上,教育部長陳寶生將義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列為教育領域三個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
協商會中,省教科院改革與發展研究室副主任劉寒雁指出,目前,云南省中小學生失學輟學主要發生在深度貧困地區、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等特殊的困難地區。她直言:“云南省輟學生主要以學困生、厭學生、打工生和結婚生子生四個類別為主,真正因貧因病所致的少之又少。”
省教育廳廳長周榮認為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評級機制單一讓學習困難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學校布點缺乏合理性又造成一部分適齡兒童無法就學。他提出:“很大一部分學校和教師對學習成績靠后的學生是不待見的,這讓他們對學習沒有了自信心。”
在西南林業大學黨委副書記劉滄山看來,云南山高路遠,學校布點需要適度,太分散不利于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太集中又容易導致中小學生流失。
“家庭教育觀念落后,加劇了失學輟學現象。”民盟云南省委教育委員會委員徐萍認為,由于家長的原因而加大了失學學生的甄別難度和輟學勸返難度,家庭教育是教育環節的短板,成為控輟保學工作的難點之一。
努力實現“一個都不能少”
現如今,控輟保學由最初的“進得來”“留得住”逐漸向“學得好”“升得了”方向延伸,這四個著力點之間的關聯度也越來越高。與會人員一致認為,化解控輟保學深層次原因、解決好一些隱性問題,需要從“普法教育、完善機制、齊抓共管、精準施策”入手。
對于蘭坪縣“官告民”的輟學案件,云南冰鑒律師事務所主任陳維鏢表示,盡管案件有很好的警示作用,但由于沒有相關連帶處罰,有可能出現監護人拒不執行生效判決的尷尬被動局面。
“只有從民事、行政、刑事三個方面同向發力,制度與法治相銜接,才能構建一個行之有效的控輟保學體系,切實有效地保障控輟保學平穩實施。”陳維鏢提出,只有法律提供足夠的得不償失成本制度支持,才是依法推進控輟保學的關鍵。
“要建立聯控聯保工作機制,為適齡學生接受義務教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昆明市盤龍區教育局局長樊琪建議,加強校園周邊環境綜合治理,禁止在學校周邊開辦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場所。
對于依法杜絕童工等不良現象,劉寒雁建議:“要明確公安、司法、民政等部門依法啟動行政處罰、提起訴訟、剝奪監護權等強制執行程序的責任和權利;明確公安、工商、人社等部門依法打擊違法企業(機構)的責任和權利。”
徐萍建議要補齊家庭教育短板,重塑健康家庭環境,搭建基本覆蓋城鄉的信息共享服務平臺,設立“家庭教育月”,組織“新父母大講堂”“教育始于家庭”等活動,加大對邊遠山區、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家庭教育服務力度。
曲靖市政協副主席李才永認為,做好“控輟保學”工作,只能“疏”不能“堵”,融合教育是最好的辦法。他建議,適當調整普高與中職的比例,解決大部分學生想上普高而又上不了的問題,對通不過學業考試的學生,強化專業特色,提升專業水平,提高就業率,增強中職學校的吸收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