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寧學校邀請一群來自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一帶一路”相關國家的留學生,為七年級學生帶來一堂生動的“一帶一路與我們”主題活動課。這堂特殊的主題活動課,緣起于華東師范大學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和江寧學校“小手牽大手 沿著24路看上海”尋訪活動。如何打通高校與中小學實現德育一體化,讓“一帶一路”走進更多中小學課堂?一些學校進行積極探索。
“小老師”帶留學生尋訪上海足跡
“沿著公交24路看上海”是江寧學校“城市·成長”系列社會實踐課程中的一項。今年,這一課程與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開設的“上海城市文化”選修課牽手,由江寧學校的學生當“小老師”帶領華東師大留學生尋訪上海足跡。
留學生們被編為7組,分別與江寧學校學生結對,沿著14名五年級學生設計的路線,一起從24路終點站出發開展尋訪。從蘇州河到黃浦江,從張愛玲故居到思南公館,沿線不僅有周公館、孫中山故居等名人故居,還有普通市井百姓生活剪影……
90后的白龍來自吉爾吉斯斯坦。小時候,他看到家里電視機下方的“上海”商標感到好奇:上海是個怎樣的城市?上大學后,他終于有機會來上海了。作為吉爾吉斯斯坦比什凱克人文大學師資班的學生,白龍獲得了孔子學院獎學金,去年9月,他以兩校聯合培養的本科留學生身份來上海學習兩年。“我的中文名字也是自己取的,很喜歡上海,平時有空就一個人騎自行車到處逛。”白龍第一次乘坐公交24路,全程的小導游是江寧學校兩名學生。
“小手牽大手 沿著24路看上海”尋訪活動組織者——華東師大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副教授華霄穎和江寧學校校長吳慶琳發現,雙方學生在活動結束時,交流的話題悄悄改變:上海學生對留學生哥哥姐姐的家鄉產生了好奇。于是,雙方再次搭建平臺,讓“留學生老師”走進江寧學校,帶領孩子看世界。
留學生分享“一帶一路與我們”
“‘一帶一路’和學習漢語有關系嗎?”“‘一帶一路’給你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一帶一路與我們”主題活動課前的書信交流中,同學們提出了各種問題。帶著這些問題,“留學生老師”用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家鄉,講述“一帶一路”如何影響自己的人生選擇。他們的故事吸引了孩子們。一堂課40分鐘,大家都意猶未盡。
留學生王珍珠說:“活動不僅讓我增長了知識,還結識了新伙伴。”江寧學校七年級(1)班同學胡悅辰表示:在“留學生老師”眼中,上海非常現代化,他們都選擇來中國學漢語,這讓作為中國學生的自己感到驕傲。吳慶琳說:“‘一帶一路與我們’主題活動課向同學們詮釋了時代的進步。新時代更需要開放和包容,把國家情懷種在心間,讓世界青年讀懂中國。”
創智課程進高中
大中小德育一體化如何向上銜接高等教育,向下輻射中小學?在業內人士看來,應抓住中小學的主課堂,加強大學與中小學的銜接、交流與合作,不斷創新課堂形式。
每周二下午,在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浦東三林校區),上海政法學院與上海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聯合推出創智系列課程《全方位解讀“一帶一路”》,由上海政法學院的專家教學團隊講述“一帶一路”頂層設計、“一帶一路”與全球治理等主題。上海政法學院國際事務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汪偉民領銜進行課程開發,課程由淺至深,理論聯系實際。上師大附中高一學生計惠駿第一次聽講后說:通過學習,自己開拓了視野,激發了對“一帶一路”的興趣和思考。
高校與中學合作開發課程,除了全方位解讀“一帶一路”外,還將開展模擬聯合國、法治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校際交流活動,組織學生參觀校外教育基地,培養青少年領導力與創造力。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