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走過了整整40年的輝煌歷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論壇2018年年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中總結道:“40年眾志成城,40年砥礪奮進,40年春風化雨,中國人民用雙手書寫了國家和民族發展的壯麗史詩”。
今天,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步入新時代的中國人民,將繼續團結一心、自強不息,在全面深化改革和繼續擴大開放的時代浪潮中,譜寫華彩篇章。以下為改革開放40周年征文范文介紹
篇一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經過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巨大跨越,他打開了塵封已久的國門,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國策,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和發展。這一歷史時刻是偉大的,它令中國從此富裕強大起來。1978年12月,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從這一刻起,全中國人民以同心同德、銳意進取,開啟了歷史性創造性的40年。回首這40年,它波瀾壯闊、激情澎湃,經過這40年,中國早已翻天覆地、日新月異。
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讓中國人民的生活從貧窮到溫飽并即將買進全面小康的新時代;改革開放40年的進步,讓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明顯增強,綜合國力大大提升,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民生得到顯著改善,物質文明同精神文明雙規并行,得到了極大豐富;科技成果屢見新突破,無數領域的科研成績,從“跟跑”到“領跑”;國際地位重回高峰,外交成績斐然,擁有著絕對的話語權和影響力。世界矚目的成績來之不易,源于黨和國家領導人縱觀歷史的治國智慧。改革目標和方向明確,立意深遠,符合中國實際,能夠解決中國發展問題,能保障中國人民根本利益。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改革開放之成功,也是中國人民精神的全面體現。改革精神、時代精神,探索精神都是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創造偉大功績的精神內核,40年來,我們在世界這個汪洋大海中,沿著中國航線,駕駛著我們這艘不斷成長的“中國號”巨艦,乘風破浪,勇往直前。
春風化雨,換了人間。40年的實踐雄辯地證明,改革開放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改革開放符合黨心民心、順應時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確的,成效和功績不容否定,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這是黨和人民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結論。
篇二
兒時的我生長在農村,上完村小后要去10里外的鄰村上初中。
記得有一年夏季雨水特別多,一下就是一周多。那些天上學,我除了背上書包外,還得撐一把雨傘,穿一雙高腰雨鞋才可上路。坑洼不平的土路經過一連幾天雨水的浸泡之后,人一踏上去就會立時陷入泥窩,鞋面沾滿泥巴,想要再次抬腿邁步非得使勁不可,因為雨鞋被爛泥牢牢地吸住了。為了趕路,我心急如焚地拖著沉重的腳步,在泥濘的道路上深一腳淺一腳地艱難跋涉著,雨水和著汗水濡濕了我的衣背。原本在晴天頂多20分鐘就能到達的路程,在雨天竟要走過40分鐘,因此,我在雨天上學難免常常遲到。遲到是大家都有的事,也不止我一個,但最讓人難堪的是走在半路不小心滑到,一屁股坐在冰冷的泥窩里,弄得滿身滿臉的泥水,就連書包上也沾滿了泥巴。這時候最讓人受煎熬:去?還是不去?不去,耽誤了一晌的功課,多可惜啊!去呢?又怕同學笑話我變成了個落湯雞,況且,穿著臟乎乎、冷冰冰的衣服上課,那可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為了不再遲到,不再受同學們的嘲笑,我經常要早早地起床,大人們也要早早地為我預備飯菜。可能是我人小力不從心吧,一學期里,我的考勤統計居然有12次遲到,這些遲到,無一例外都因為雨天路滑的緣故。為此,那段不光彩的日子也成了我人生中永遠抹不去的記憶。
鄉村的土路不僅給上學的孩子們帶來了不便,更給以農業生產為主的村民們制造了麻煩。夏收秋播本身是件苦勞力,特別是遇到雨季,莊稼里的農活兒非得你用力氣和汗水來換不可。原因很簡單,因為路難行啊。試想,三四個人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剛從松軟的田地里拉出一架子車玉米棒,擺在面前的又是一條大坑小窖的爛泥路,有些車轍里積滿了雨水,只要架子車一陷進去就別想再拉出來。如果離村子近些,全家人加把勁很快就拉回來了,可那離家三五里遠的呢?不難想想:全家人齊上陣,拉一段路歇一會,喘喘氣,再拉一段路歇一歇……等到拉回家的時候,全家人都已累得汗流浹背,筋疲力盡了。倘若架子車滑進了泥潭里,人們又不得不卸下車上的玉米棒,先從泥潭里拉出車子來,再重新裝上,然后繼續往回拉。唉,童年的我,生長在那個落后的年代,當然是躲也躲不掉那種“非常”勞動的。在那坎坷不平、一不小心就會翻車的道路上,我是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勞動的艱難與辛酸,也實實在在懂得了什么叫“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
到如今,我還清晰地記得有一年人們跟虢鎮的四月八物資交流大會的情景。許多人從很遠的村子步行半小時至一小時趕到我們村,因為210省道(虢鳳路)正好穿過我們的村子,我們的村道便很自然地成了汽車站。一時間,這段成為汽車站的村道上便站滿了人,人們順著公路“一”字兒排列,形成了一條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長蛇陣”。大家翹首以盼,焦急地等待著從北(鳳翔、岐山或麟游)而來的縣際班車。我不明白為什么過去的班車會那么少,可能是國營交通公司管制得嚴,不允許私人車輛運營吧?在鄉村道路上,你是不會遇到一輛私營客車的,也許是坑坑洼洼的鄉間路根本就不能行駛汽車吧?及至等到一輛車來,大家就一窩蜂似地涌了上去。其實,車里早就人頭攢動,座無虛席,就連車廂里也擠滿了人。這時,往往有人會不停地呼喊:“別擠啦!別擠啦!都踩到人身上去了……”可車下的人潮卻聽而不聞,視而不見,還是一個勁地向車門口涌動……嗨,好不熱鬧,好不壯觀!
考上高中的我,最終告別了鄉村,去了縣城上學,后來參加工作,從此,便很少再回到老家。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二十年一晃而過,當我再次回到家鄉,踏進久違的鄉村時,竟然讓我耳目一新,為之怦然心動。往日坑洼不平的鄉間土路早已變成了平直整潔的水泥路面,不僅村與村之間被寬闊的水泥路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就連村莊里大大小小的街巷也都被水泥路完整地貫穿一體了。每條街道的水泥路旁都修有排水溝,排水溝里的水自由歡快地流向遠方;家家戶戶門前都栽樹種花,綠樹紅花映襯著一座座鱗次櫛比的小樓房。再也看不到過去那種柴草糞便、垃圾雜物胡亂堆砌的村莊,再也看不到下雨天污水橫流、泥濘骯臟的街道。我所遇到的,是往來穿梭于街道的林林總總的電動車、摩托車和小轎車。這一切的變化,怎能讓我與以前貧窮落后的鄉村相提并論呢?
鄉村道路的硬化,改變了農村人們的生活。現在的孩子,誰還會穿著厚重的雨鞋上學?去田間勞作時,農用三輪車隨處可見,即使有人拉輛架子車行走,也不會覺得吃力受累。自從村村通公路建成后,城鄉客運比比皆是,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只要你一招手,便可隨時去縣城,去鄰村。因為道路的通暢、便利,使得鄰里、親戚之間的走動越來越頻繁,越走越親近了。公路的建設,交通的發達,促進了農村建設向城鎮化邁進的步伐,掌握了現代化技術的鄉親們正滿懷激情,攜手共建著一個繁榮富強的小康農村。
鄉村路,你的改變,讓鄉親們走上了一條和諧幸福、平坦光明的康莊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