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找鹵菜店老板幫忙投票
今年3月,張女士在親戚群里轉發了一個兒童作文大賽的投票鏈接,這是一個由某單位發起的投票。
她在20多個群里轉發鏈接,還發動了身邊好友、親人幫忙轉發。“那一周里,每天睜開眼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或者群里提醒大家,又可以給我女兒投票了。”
最夸張的一次,張女士去經常光顧的一家鹵菜店買東西,臨時起意,還拉著鹵菜店老板幫忙投票。
“我倒是希望浙江省這個規定可以推廣到全國。”劉先生坦言,兒子此前的一個音樂作品參加了微信投票,原本對這個并不感冒的他不愿意麻煩親朋好友,又不想讓兒子的票數太難看,不得已,他只能從網上找人刷票。
“最后的票數雖然沒拿到第一,但是也不難看。”唯一讓劉先生愧疚的是,他不敢把刷票的事情告訴兒子,“感覺比賽變了味,再延伸一點,還涉及到誠信問題,我覺得對孩子影響很不好。”
為孩子拉票,家長也無奈
南岸區的張女士坦言,自己曾為上四年級的女兒參加模特比賽拉過票。“這個也不能完全怪家長,有一些活動是參加了才知道這個環節,既然參加了,作為家長也想孩子有個不錯的成績,家長可能打心眼里也很煩這種情況,但是沒有辦法。”
沙坪壩區的劉女士前幾天為一個英語比賽拉票,是想到孩子已經5年級了面臨升學,需要各種獲獎證書,“主辦方搞這個東西,我不能因為我不去做這個事情,就讓孩子失去獲獎的機會,所以不得不拉票。”
這樣拉票讓比賽變味兒了
市民黃先生直言自己從不在朋友圈給孩子投票,非常贊成浙江省教育廳的做法,“我對他的孩子并不了解,也不知道孩子是否真正很優秀,這樣的活動都是家長拼人脈,沒什么意義。”
“孩子勝敗全靠家長拼人脈,要不得。”市民周先生說,在學校,學生會經常參加唱歌、跳舞、畫畫、體育等比賽,這些比賽一般情況下都是由老師評判,直接可以得出結果。但隨著“朋友圈”投票的興起,家長不得不把“朋友圈”變成“拉票圈”。孩子能否拿獎,一定程度上取決于家長“朋友圈”的廣度,“這讓比賽變味兒了,這樣的比賽已經失去了其本身的意義。”
專家說
不利于孩子成長,其他行業也該禁止
“朋友圈幫孩子拉票”在重慶并不少見,很多人在朋友圈都能遇到這樣的“求投票”。多數人會礙于情面幫朋友投票,其實他們對“被選人”可能并不了解。
“也許一個很優秀的孩子,他沒有強大的人脈資源,沒有運用網絡的能力,導致評選失利。也可能不那么出色的孩子,因為選票勝出,讓他覺得自己非常優秀。”重慶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市政府兼職督學王緯虹認為,這對孩子的發展可能造成誤導。有些家長對投票本來并不上心,會向“刷票機構求助”,用這樣的方式去拉票,說嚴重點是“弄虛作假”。
“除了教育,其他行業也應該減少這類網絡評選。”王緯虹說,浙江省教育廳的這個探索是很及時的,值得借鑒。
南開小學校長錢小波說,鼓勵學生參加活動、比賽,應本著鍛煉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增強其自信心等目的。任何比賽都應秉著公平、公正、真實,才能使學生從比賽中看到自身優點與缺點。
同時,對待比賽,應培養孩子保持平常心,父母也應該少一些功利心,不要過分看重孩子的輸贏。如果孩子贏得比賽,應教育其學會積累經驗,但如果輸了,也應教育其積極汲取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