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觀者紛紛表示,不僅沒看懂,連字都沒認全。
還好,老師在下面貼心地給出了關(guān)鍵詞解釋,足足74條。戳這里
一號公告“出題人”,是杭州高級中學一百二十周年校慶一號公告的執(zhí)筆者之一高利老師。
高利說,這篇文言文是“集體創(chuàng)作”的成果,除了他主筆外,還有同校老師和熱心校友的參與。
從醞釀到寫作完成,花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初稿他寫了四天,到最終定稿經(jīng)過了多次修改,還請了浙大教授和文學大師進行指導。
這次杭高的公告,文體選用了文言文中的駢體文。駢文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所以翻譯起來比一般的文言文要更難一些,“其實現(xiàn)在的最終版本,相比初稿,難度還下降了好幾個等級。”
比如,文章倒數(shù)第二段的第一句話——矧乃錢江啟正,江東啟成,搏浪迎潮,騰蛟起鳳。“騰蛟起鳳”這四個字,本來是想用“龍翔鳳起”,因為“貢院見鳳起,錢江期龍翔”(分別指杭高的兩個校區(qū)),是每個杭高人都熟悉的表達。為什么要換呢?大家可以看下注釋,原來,“騰蛟起鳳”出自《滕王閣序》,“還是想借此增加在校生與語文的親切感。”高利說。
為什么不用白話文?
高老師說,通常發(fā)公告,時間、地點、事件一兩句話就完了,如果再想扯扯辦校歷史、辦學理念,用白話文說就很生硬,用更通俗的話說,“很背啊,沒人要看的。”
現(xiàn)在就不一樣了,所有的辦學理念和歷史傳承,都巧妙得藏在了注釋里,用更風雅的方式去傳播。
比如,說杭高推行文理并重的教育理,就是“以弘文究理,博開桃李之門;飫義饜仁,盡表松筠之節(jié)”;說杭高師生英才輩出,就是“若我杭高,養(yǎng)正龍潛之士,傳薪鳳起之區(qū)”……
高老師說,這和杭高這所學校的歷史沿革也是一脈相承的。杭高在明清時期,是浙江的貢院,本來就是考試的地方,所有文人在進京趕考前先要通過地方的考試,換句話說,近600多年的學霸都在這里呆過。它的前身是養(yǎng)正私塾(1899年),這是浙江最早的公辦中學,所以,這么做也契合了杭高的文化定位、歷史定位和傳承定位。
其實,74處注釋里,有的出自《論語》,有的出自《詩經(jīng)》,大多內(nèi)容都是高中語文課程里涉及的內(nèi)容。
杭高在讀的學生要理解,不難。如果看了注釋還讀不懂?對不起,你該補課了。
更加興致勃勃在讀在轉(zhuǎn)的,是那些已經(jīng)畢了業(yè)的校友。“有校友跟我說,正拿著兩臺手機在讀,一臺里是原文,另一臺看注釋。”
而與他自己而言,作為執(zhí)教多年的本校老師,本身對校史是了解的,但通過這次機會,在重新梳理的過程中也有了新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