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心庖廚,自認“上輩子一定是個廚子”;趕時髦“養青蛙”,糾結于“蛙什么時候才能回家”……準備北大博導劉穎的采訪資料時,紫牛新聞記者數次對信息的準確性產生過懷疑:即將采訪的當真是一位女科學家?
29歲就成為博導的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劉穎就是這樣的“接地氣”。她的每一個標簽,似乎都和外界概念里的“活在云端”里的科研達人大相徑庭。但對于劉穎來說,高效率科研,高質量生活,這才是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高考志愿填報,劉穎只填了南大生物這一個專業,而且還是“不服從調劑”。
這是專屬于劉穎的學術性“開場白”:今年33歲的劉穎,是北京大學分子醫學研究所研究員,入選美國霍華德•休斯研究所國際研究學者,在國際頂尖學術期刊《細胞》《自然》《科學》上均有發表論文。29歲那年,她正式成為了北京大學博導。
相比之下,劉穎的另一個身份會讓江蘇讀者熟悉很多:她本科畢業于南京大學生科院,2016年,劉穎還以校友的身份重回母校,在南大2016級本科新生開學典禮上有過一段十分“接地氣”的發言,在發言中,劉穎勇敢自曝,“在這個校園里發生的每一個場景像電影畫面一般在我的腦海中閃現:唇槍舌劍的新生辯論賽,冬天的夜里抱著熱水袋和室友一起學習,拼了命的學可是有機化學期中考試依然沒能及格……”頓時,“高冷”女科學家的形象被打破,新生們“哇”的一聲贊嘆出來:“學神”級的學姐,當年竟然也掛過科?
“是期中考試沒過哦,后來期末考還是順利過關了。”坐在劉穎辦公室里再度和劉穎聊起這篇讓新生們覺得毫無距離感的發言稿,劉穎一下笑了出來。她選擇南京大學生物系的過程頗為戲劇性,也足夠自信,“我當年的高考分數達到清華北大的錄取線了,但我太喜歡生物了,但清華北大的生物專業在當年是省里前幾名才能錄取的,于是就填報了南京大學生物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