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問題”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減負”話題再度進入公眾視野,引發了兩會代表委員、廣大家長的熱烈討論。
北京大學教育財政所2017年調查顯示,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外補習總參與率高達47.2%。另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從2014年開始對全國20個省、112所初中、近2萬名初中生及其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小升初”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擇校行為。
“以前說學生課業負擔重,現在談學生課外負擔重,但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作為長年扎在教育問題中的研究專家,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談現象時習慣于單刀直入,直指問題核心。
扎堆報課外培訓班、瘋狂擇校、趕場似的參加競賽……這些都成了讓教育工作者和家長焦慮又無可奈何的教育難題。談及當下的中國教育,儲朝暉認為,揭開種種表象,中國教育其實存在三個需要正視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缺乏專業的評價系統。上述的種種亂象都跟沒有專業的教育評價直接相關。
北京大學教育財政所2017年調查顯示,全國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外補習總參與率高達47.2%。另據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負責組織實施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從2014年開始對全國20個省、112所初中、近2萬名初中生及其家長的調查結果顯示,“小升初”超過四分之一的學生有擇校行為。
沒有專業的評價,中小學生到底應該學什么、學多少就成了“無解”之題。“目前,對于全體學生使用的都是單一的評價——考試分數作為評價依據。因此,出現了所有學生都順大流做同樣的事的景象:都在報課外班、都在擇校。”儲朝暉說,結果,孩子學習負擔更重了,家長經濟負擔更重了。
“用一個標準來評價學生,大家就會爭先恐后去選擇那個可能取得更高考分的學校,于是農村學校空了,城里學校大班額了,衍生出了一系列短時間內難以解決的問題。”儲朝暉表示,我們有必要建立有責有權、相對獨立的專業評價系統來解決以上問題。
儲朝暉接著分析說,第二個則是教育管理的問題,目前學校管理服從的是行政指令。當年,梅貽琦管理清華大學,經常說的三個字就是“吾從眾”。從眾就是依從大家的意愿辦事,依從的主要是兩個群體——教授和學生。
現在學校管理的邏輯卻倒過來了,大家按照行政指令管理學校,校長、教師成了被動的教育工作者,疲于應付多如牛毛的紅頭文件。儲朝暉認為,學校管理的對象是人,管理的第一個依據就是人的成長發展的需求。其他依據還包括社會需要、行政部門的指令。
儲朝暉曾經做過調查發現,各地中學一年接到上面的紅頭文件從四百個到一千二百個不等。學校要落實這個那個文件,還要接受檢查評比驗收,結果弄得學校沒有太多精力放在學生身上,沒辦法開展正常的服務學生成長發展的工作。
“第三個問題是,目前整個教育生態被破壞了。”儲朝暉分析說,現在,村里學生去鎮里,鎮里學生去市里,市里學生去更大的城市,甚至去國外留學,又引發了低齡留學帶來的諸多的問題。現在整個教育生態不平衡不充分,產生的最關鍵的一個原因就是教育管理問題,即學校主辦方是一個有層級的單一主體。
有層級的單一主體,會把學校對應于行政的不同層級的不同單位,這個學校是村里管,那個學校是鄉里管,有的是縣教育局管,還有的是市教育局甚至更高級別的教育行政部門管。由于學校獲得資源的能力不一樣,社會地位、政策等各方面也都有差異,最終必然會導致學校之間的不平衡。
儲朝暉認為,從整體上來說,評價、管理、整體的生態這三個關鍵的問題正是中國教育需要啃的“硬骨頭”。( 記者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