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交流平臺變?yōu)?ldquo;互撩寶地” App同學圈漸失原味
成年人的微信中有朋友圈,孩子的學習App里則有同學圈。
袁言也是“某某幫”的老用戶,見證了同學圈從學習交流平臺質變?yōu)橹行W生的“互撩寶地”。
“發(fā)心情的比問作業(yè)的多。”袁言說。
一次,一個名叫“請叫我女王大人i”的小學女生在同學圈里曬出了自拍。
“手指好長,喜歡你”“喜歡,求扣扣”“需要男朋友嗎?”
……
類似的留言多達數(shù)十條。
袁言表示,除了互撩,為了明星而開撕、刷同性戀漫畫小說、開黃腔也成了同學圈里學生的社交常態(tài)。
吳小雨是一名90后英語教師,面對層出不窮的學習類App,她也“甚是愁惱”。
據(jù)她所知,班上至少三分之一的學生在用學習類App。“真用來學習的少,大都直接抄答案。”吳小雨說,學生的很多英文翻譯和標準答案一樣,作文內(nèi)容也都是雷同的。
為一探究竟,吳小雨上網(wǎng)搜索了“作業(yè)App”,結果一下子冒出了幾十個“抄答案利器”。下載了一款熱門的拍照搜題App后,她發(fā)現(xiàn)其中提供的所謂“優(yōu)質答案”錯誤百出,“簡直誤人子弟!”吳小雨說。
“不會的可以問老師。若是一味地依賴作業(yè)軟件、追求標準答案,學生容易產(chǎn)生惰性、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周小雨在家長會上向所有家長強調,希望同家長一起遏制住這股由App帶來的“抄襲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