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推倒重來,而是繼承創新”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211工程”“985工程”先后被提出并實施,成為高校的“風向標”。截至2011年,共有112所高校進入“211工程”,39所高校進入“985工程”。
在此次公布的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名單中,原“985工程”的39所高校全部入圍,另有鄭州大學、云南大學、新疆大學3所“211工程”高校新晉加入。在一流學科建設高校的名單中,其余的“211工程”高校全部納入。
“雙一流”建設與“211工程”“985工程”到底是什么關系?是否是取代還是升級?一直以來議論不斷。
直到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明確表示,“雙一流”不是“985”“211”的翻版,也不是升級版,更不是山寨版。它是一個全新的計劃,在“985”“211”基礎上,把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事業在新歷史潮流下推向前進。
21日名單公布后,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時說,“雙一流”建設實施推進不搞全體發動、推倒重來,而是繼承創新,即充分考慮“211工程”“985工程”等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基礎,繼承好已有建設成效,同時創新建設管理模式。
第二屆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原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認為,原“985”工程大學都進入“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議名單,原“211”工程大學都進入“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建議名單。這一結果肯定了以往高等教育重點建設已經取得的建設成效,這也是開展“雙一流”建設的一個重要基礎。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院長、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劉海峰說,“雙一流”建設是中國特色的產物,“211工程”、“985工程”是“雙一流”建設的邏輯起點和繼承基礎。“它是新時期中國追求世界一流大學的政府行為,代表著國家意志,因此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要創新,也要繼承,這樣才能穩中求進,平穩過渡。”
瞿振元表示,“211工程”“985工程”建設的成功經驗要繼承,但也要克服事實上存在著的“動態監測不夠”“身份固化”等不足。在“雙一流”建設的宏觀管理上,還要進一步探索如何體現動態管理、實現“換擋提速”。
“動態調整 有進有出 不搞終身制”
“建設高校實行總量控制、開放競爭、動態調整。”在今年年初的《實施辦法》中,“雙一流”建設的總體基調被確定下來。
長期以來,伴隨著高等教育重點建設,事實上存在的封閉固化、重復建設等問題一直飽受爭議。名單公布之后,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特別強調,遴選認定不是一勞永逸。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會長、教育部原副部長杜玉波表示,這次“雙一流”高校遴選采取競爭優選、專家評選、政府比選、動態篩選的方式,是認定“雙一流”建設高校,而不是確定“雙一流”身份。“雙一流”建設,從方案設計之初就強調不是終身制,不是固化的。
根據教育部有關負責人答記者問中的介紹,建設過程中,對實施有力、進展良好、成效明顯的,加大支持力度;對實施不力、進展緩慢、缺乏實效的,提出警示并減小支持力度。對于建設過程中出現重大問題、不再具備建設條件且經警示整改仍無改善的高校及學科,及時調整出建設范圍。
據了解,“雙一流”建設不僅在過程中實施動態監測,實行動態管理,而且在每一輪建設期末,進行評價,重新確定下一輪建設范圍,有進有出。
可以說,入圍的高校并不是帶上了“鐵帽子”,建設不好隨時有被摘掉帽子的風險。人民日報在時評中指出,讓已經列入名單的高校居安思危,讓未能入選的高校看到方向與希望,真正激活高等教育發展的一池春水。
國家發展改革委社會發展司任立楚同時提醒,“雙一流”建設的良好生態需要公平有序的競爭來保證。但也要看到,競爭必須公平有序、合理預期,要避免靠“排位置”“爭經費”“搶人才”搞“零和博弈”“惡性競爭”,這樣的競爭打亂秩序、破壞規則,必須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