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被帶去看房
8月11日當晚,旅行團來到馬來西亞新山市。倪先生說,當天入住的酒店條件不錯,但這是因為活動組織方給眾人報了一個“看房團”,所以酒店提供食宿,條件就是家長們次日上午要留在這里看房。幾位家長都表示,對這一安排此前均不知情。
倪先生介紹,12日夜間11點左右,眾人到達吉隆坡某賓館,但位置偏遠,衛生條件差,“大家哪里也不想去,但當地導游說不行,必須按流程走完”。僵持之下,甚至有家長向大使館致電求助。一位女性家長表示,在臨走前一晚22點左右,眾人才回到馬來西亞新山市某酒店,但主辦方半夜零點就召集大家趕回新加坡,因為回程航班在新加坡6:00起飛。
倪先生認為,從活動體驗來看,與主辦方宣傳的差距太大,家長有種“被賣了”的感覺。他懷疑,主辦方把眾人報成“看房團”,就是為了省下一天的食宿費用;來回機票都是夜間飛行或者凌晨出發,也是圖價格便宜。
主辦方回應
專業“不對口”的評委有可能走神
家長提供的幾份活動宣傳材料顯示,該活動名目繁多、名頭響亮,主辦方打著:“ 一帶一路·少年非遺 青少年國際文化交流活動”、“第十四屆中國國際青少年兒童藝術節”、“中國夢·金色蓓蕾新加坡國際青少年藝術節(新加坡總決賽)”等名頭。文件末尾紅色公章顯示,蓋章機構是“中國國際青少年兒童藝術節組織委員會辦公室”。
南都記者電話聯系到該組委會一名張姓負責人,其表示自己負責賽務方面工作。張先生告訴記者,“我們是一個文化公司”,注冊在北京,“藝術節”只是公司舉辦的活動,但他拒絕透露公司名稱。張先生表示,實際上這一行業的公司有很多。
有關家長對比賽“不專業”的質疑,張先生表示,評分環節是依據多因素綜合評定。他說,“有的評委可能看了一下手機,家長覺得不尊重,但并不是這樣”,因為活動請來的包括各個領域的評委。
“比如現在是聲樂節目,那么舞蹈、器樂類的評委雖然參與打分,但不會聚精會神的,只是給個印象分”。另外張先生表示,現場是有國際選手的,“有4個參賽節目是新加坡的,還有馬來西亞的表演嘉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