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中國農歷春節的大年初四,一個來自大洋彼岸的喜訊讓還在假期的廣州市天河中學沸騰了起來——美國的科學家們首次直接探測到了引力波,而這個人類重大發現成果的締造者中,有一個名字他們非常熟悉,他是天河中學2012屆畢業生、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的四年級學生羅家倫。
在美國科研人員舉行的發現引力波新聞發布會次日,羅家倫作為發現引力波團隊的成員之一和論文合作作者之一,與團隊負責人Nelson Christensen教授一起亮相卡爾頓學院當地的新聞發布會,接受了當地媒體的采訪。
羅家倫(右一)坐在發布席上。廣州天河中學提供
近日,羅加倫在美國研究工作室內,接受了記者視頻連線采訪。
羅家倫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廣東客家人,現就讀美國卡爾頓學院(Carletoncollege)四年級,主修專業是高級物理。其中學就讀于廣州市天河中學,是廣州天河區2012年高考英語狀元。當年,在美國卡爾頓學院和中山大學之間,他選擇了前者。“出國讀書是他自己做的決定,”羅家倫的母親李粵海說,“我們這一代人從小受到的教育都太拘束,我很想讓他早點學會獨立”。
在我有生之年發現引力波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
羅家倫介紹,“我做的事是用前輩們寫的程序進行數據分析。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尋找噪音源,嘗試提高儀器的靈敏度。還有,用美國航天局來探測伽馬的衛星數據來看有沒有引力波的光譜對應。”在參與引力波實驗兩年多時間中,他所在小組的50多人通力合作,運行程序來分析探測到的候選信號哪些是引力波,最終找到信度高達99.99995%的引力波。
對于整個實驗來說,羅家倫覺得最難突破的應該是提升儀器的靈敏度,以達到能夠探測出引力波的程度,及用有限的計算機來分析龐大的數據,在liGO(激光干涉引力波觀測站)升級之前,他已經嘗試尋找第五次和第六次數據中的引力波;設備升級后,他將重點放在尋找引力波的光譜對應物,力圖提升引力波的信度,并最終找到了引力波,證實了愛因斯坦100年前的預言。
在羅加倫眼里,參與這件對人類非常有意義的事情是很好玩的,“我要學習如何使用前輩們已有的程序與算法來分析數據,然后匯報給組內其他人,我也試著把一些數據分析的過程自動化以提高分析的效率。在有生之年發現引力波本身就是非常浪漫的,直接證明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預測。”
“這里沒有淘汰機制,只要你感興趣都可以加入,也可以自愿離開。因為本科生畢竟做的不是極端重要的部分。我們本科生做科研主要是學習新知識然后為升學做準備。”羅家倫總說在liGO科研項目,自己“只是做了微小的貢獻”,但因為對相對論的相信和堅持加入這個團隊,他在枯燥艱澀的數據中堅持了3年。
“我的工作還有很多。”事實上,就在接受采訪前一晚,羅家倫還熬夜學習工作直到凌晨四點,而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在他中學和大學期間從未間斷。視頻連線中,從羅家倫的鏡頭里記者看到,美國當地時間晚上9點的大學實驗室仍然燈火通明,學生們圍坐在一起討論。今年春節,羅家倫沒有回家,他在美國準備自己的畢業論文和期末考試。
高中時便是情商高的學霸
教過他的老師們都表示,羅家倫是標準的“學霸”。他的高三物理老師談說:“到高三,很多作業我都不讓他做了,因為他已經全會了。”于是羅家倫開始自學英文原版物理書,“他買了很多關于廣義相對論的英文物理書,還帶回來和我討論,但我的英文不足以讀懂,都需要他翻譯成中文,再一起討論物理問題。”
“他比別人想得多。”談回憶起羅家倫的課堂表現說道:“比如講到質量相等的時候,發生的相互作用會產生怎樣的效果。他就會想,如果質量不相等,一個大一個小怎么辦?”
除了高智商,羅家倫的高情商也給教過他的老師留下深刻印象。“在班上總有兩三個非常優秀的學生,有的比羅家倫的思維更快,成績更好,但羅家倫情商更高”。到美國讀書以后,羅家倫并不經常回國,但每次回來,他都一定要回校看望老師。
越洋視頻采訪中,羅家倫靈氣的大眼睛、臉頰邊的酒窩和幽默的談吐打破了記者原來對“學霸”、“科研人才”的刻板印象,這個開朗的少年輕松隨意地和記者們聊天,話語常常能讓現場的人笑起來。談老師甚至這樣說:“他高三準備出國期間有一兩個月沒來上課,那陣子課堂都顯得沉默一些,因為平時他都特別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有他在,上課特別舒服。”
給羅家倫上課感到舒服的不止中國老師,羅家倫自己也說到了一個細節:“我的數學并不是很好,在美國上數學課經常不是特別明白,但老師都會一直講,講到我點頭了才會繼續講下去。”為什么老師如此“照顧”他?羅家倫想了想說:“可能因為我的面部表情特別豐富(笑),而且我每次都坐第一排。”
這名備受老師寵愛和關注的“學霸”,竟也曾是母親李粵海那個難以對付的沉迷網絡游戲、學鋼琴鬧著要放棄、作文總也寫不好的“問題”孩子。李粵海不斷地強調兒子只是個“幸運的人”,自己只是個“幸運的媽媽”,但仍可以從只言片語中了解到,她曾經為了兒子去閱讀戒除網癮的書,因為兒子愛科研,十幾年前就花了180元買天文學書籍,她也積極配合鋼琴老師,幫他度過了最想放棄的那個“坎”。
“我們愛看書,他也很喜歡閱讀。”李粵海的話語中透露出家庭環境對羅家倫的影響,他外祖父是隧道專家,媽媽對天文很感興趣,他們一直給他講各種天文地理的知識,帶孩提時的羅家倫去看星星、月亮時,邊看邊講。因此,科幻著作《三體》、電影《星球大戰》、《火星救援》都是他喜歡的作品。為了支持和鼓勵他動手搞創作,家里為他專門開辟了一個小小的實驗室,擺上了各種瓶瓶罐罐……李粵海提到,他們家庭教育比較寬松,“即使他考了80分,但只要盡了百分之百的努力就不會被批評。這孩子高中后,做什么事情都是自己選擇,獨立性很好”。
羅家倫說,國內的學習經歷讓他變得非常耐心,其他人推公式都推不下去的時候,他還能坐在那里繼續推下去。在參與實驗中,最讓他有成就感的是他和一名博士生師兄一起推導的某一個天文事件數值近似的一個公式,并最終發表了。“這個公式是引力波的其中一種形式,盡管這次探測到的并不是這種形式,但是我們推導出的公式等于多了一個可以驗證引力波信號的方式。”羅家倫說。
談到引力波發現的過程,羅家倫表示,美國各地都有大學參與這個項目,規模非常大,分成不同的團隊,這也是他們最終能發現引力波的原因之一。他發現,國外的同學想法都非常大膽:“他們非常敢想,會先提出一個大膽的設想,再去論證是否存在這樣的可能性。相比之下,在中國接受基礎教育的優勢在于培養了良好的耐心,這在做數據分析的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
“而美國的學習給了我更多的自由選擇機會,比如說本科時就可以與教授一起做項目。”他說,作為一個本科生能參與這樣重大的項目和見證引力波的存在,除了要感謝爸媽對他的支持,他還感謝堅持做liGO科研20多年的教授和中學階段各位老師的啟蒙。
“做這事得有信仰,相信廣義相對論的人都知道引力波一定存在,只是什么時候探測到的問題。”羅家倫笑著說:“堅持是科研的根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于詩詞盛宴中看見書香霞浦2024-05-28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