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11”網購狂歡余溫仍在,商家又紛紛做起了“雙12”網購促銷的廣告。就在廣大大學生不小心“躺槍”成為“剁手黨”“代言人”,并陷入輿論漩渦之際,一項調查結果的公布算是還了大學生部分清白。
南開大學南開青年報社近日對大學生“雙11”網購的抽樣調查顯示,90%的大學生購買動機是因為價格比平時便宜且所購物品確有需要;僅有2.5%的學生是因 為完全受到價格誘惑;大學生網購總體偏向于購買衣物等生活必需用品;電子用品以及其他高檔消費用品所占比例不到15%;大學生網購花費時間半小時以內的占 45.24%。
這和社會及媒體眼中不顧自己經濟實力,因沉溺于網絡購物,而造成大量時間、金錢浪費的大學生“剁手黨”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這樣看來,理性消費仍是主流,不必對大學生“雙11”消費過于敏感。
誠 然,在“雙11”期間,大學生消費普遍要高于平時,但消費水平偏高并不一定意味著盲目消費。大學生缺乏穩定的收入來源,不具備較好的經濟基礎,所購買的物 品多是從實際出發。多數同學把“雙11”當作一個省錢的好時機,甚至會把近期所需物品攢在當天一并購買。雖然有部分學生消費數額偏大,但也可能是基于其較 強的經濟基礎,大多不會超出正常支出的范疇。因地域發展水平差異,大學生的消費水平存在著明顯的不平衡,單以支出金額為標準來權衡大學生是否盲目消費顯然 不科學。
從另外的角度來看,即使大學生有著較強的消費欲望,但有限的收入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限制了他們的購買行為。多數學生的生活 費在維護日常開支后,并無力購買高價商品,因此消費通常較為謹慎。雖然分期貸款等提前消費平臺已有一定規模,但是騰訊科技《企鵝智酷》欄目的一項調查顯 示,真正使用過網絡分期貸款的學生比例較低,僅占21%。消費沖動與群體效應確有導致消費者盲目消費的可能。但是我們不能把這種可能性直接指向整個大學生 群體,把極為少數的盲目消費的案例泛化到所有大學生。
長期以來,社會上對大學生群體亦存在刻板印象的誤讀,認為伴隨網絡成長的90 后消費觀念超前,自控力差,更加傾向于盲目消費。同時部分媒體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其存在誤解,過多地為大學生貼上盲目消費的標簽。而大學生群體還未真正踏入 社會,既缺少意見領袖又沒有好的發聲平臺,對于這種誤讀常常處于失聲狀態,類似輿論氛圍,很容易讓部分大學生對自身群體存在盲目消費的現象產生認同,出現 認知偏差。
當然,有些大學生自身的行為也確實難辭其咎。在心理學上,“剁手黨”可稱為強迫性購物。這類人群失去了對購物行為的控 制,持續過度地購物,造成大量的金錢和時間浪費。但現在在網絡環境以及自嘲的亞文化中,“剁手黨”已經慢慢被泛化,大學生作為網絡用語的主要使用者,“剁 手黨”的自我戲謔更是居多,為不少媒體提供了一個佐證的渠道。
退一步說,就算大學生存在一定的盲目消費,我們也無需對此過分敏感,“雙11”所營造的生態環境就是一個不斷引誘消費者消費的商業模式,不光是大學生,整個社會都應該為這個略顯畸形的“雙11”營造的網購狂歡埋單。(四川師范大學 毛蘭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