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讀于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于素媛表示,她并不會為了交友而去改變自己的習慣,對于自己不能接受的人和事會明確拒絕。“澳大利亞很多元化,我覺得并不是必須要融入當地人的社交圈。我的同學里有很多亞裔,差異不大的生活習慣讓我們能更輕松地接受彼此,成為朋友。”于素媛如是說。
除此之外,于素媛還參與了很多志愿者活動,她覺得這也是排解壓力的好辦法:“相對來說,志愿者的價值觀相近,更易成為朋友。”于素媛在志愿者活動中如愿交到了很多朋友,這也讓她的生活更加豐富,也自信了許多。
及時進行心理咨詢
適應新環境的情況大多類似,不適應的情況卻千差萬別。
知乎上曾有留學生說,他的朋友因為學習和生活的壓力,“精神恍惚,行為做事已經不是正常人的表現”,甚至有自殘和自殺的傾向。在一次趕火車時,他的朋友不慎從臺階上滾落,被送到醫院后,醫生發現他情緒起伏很大,便把他轉移到了心理專科醫院治療。
相關專家指出,有負面情緒的人都應當及時向有能力、有資質的人發出信號,表示“我需要適當的疏導”,心理求助并不難堪。面對矛盾并解決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逃避矛盾,直到它發展到自己都無法控制的時刻,一觸即發。
國外大學大都設有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對于留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很有經驗。但也有學子不愿意在校內求醫,害怕被同學知道、議論。對此,王怡蕊建議可以預約校外的心理咨詢師,有中國或亞洲背景的咨詢師相對更為合適,因為交流順暢會使學子更輕松暢快地表達情緒。“如果不想面對面交談,還可以選擇線上模式,比如一些提供心理調節培訓方法的網站以及提供心理疏導的公眾號。及時求醫并不可怕,也不代表學生是異類,保持自身健康的情緒狀態才是最重要的。”王怡蕊說。(趙佳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