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期恰遇青春期,挑戰有多強?
青春初放,尚未成人,留學過程會是一部高潮迭起的進行曲,還是一個迷失自我的玄幻故事?
為了讓孩子從小擁有較好的自然、生活環境及教育條件,小學將畢業時,佳佳父母帶著孩子移民了。靠著在國內從事金融業積累下的資產,一家人的新生活開始得比較順利,佳佳的學業適應也沒出現大的困難,了解校規班情、課程對接、語言學習、與老師同學相處等都不成問題??春⒆舆^得開心,夫妻倆本來懸著的心放下了許多。但上了中學后,夫妻倆注意到一些現象,佳佳為數不多的幾個朋友都是中國孩子,佳佳開始回避跟父母談論學校、老師和各種活動了,佳佳很久沒看過中文書,不再臨摹她曾引以為傲的毛筆字帖了,生活也越來越宅……
身心飛速發展的青少年留學生,認知世界亟待拓展,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逐步形成,交友觀、消費觀等等會隨之樹立。他得搞定學習、交友這點事,還得大量吸收歷史文化,感知生活與生命,發現自己的社會角色、性別角色,提升效能感,在這個過程中尋找“我要做什么樣的人”“我怎樣成為理想的自己”等問題的答案。
一系列繁難的建構任務,如果是在自己熟悉的圈子里,尚需加油,改換到一個語言文化、風土人情、歷史、宗教、政治等全然不同的世界里完成,難度成倍加大。是揚是棄,是走出去還是躲起來,是包容還是隔離,青少年內心矛盾重重。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事關他們能不能確認“我是誰”,并走好接下來的路。
晨晨的父母是中學老師,一直是個守規矩的好學生,高中當交換生那一年,在國內從未經歷“散養”的他,驟然間感受到了失控,耳邊沒了家長細致入微的教導,身邊也沒了遮風避雨的呵護,雖然學習不是問題,但是內心總是惶惶然,止不住地想家。既為“懦弱”而自責,又為求學的種種不易而自憐……
晨晨這樣的孩子正處于情緒多變、內心敏感的年紀,在人生地疏的境況下,青春的心會興奮、憧憬,也會害怕、擔心,還會因文化認同、身份覺知而生困惑,又孤單又委屈,自我安頓并不那么容易。
仿佛只有努力破繭才能展翅的蝴蝶,青春期正是要找點什么事標志“我不同”,向別人宣告“我長大了”。此時,老師、父母、名人、社群等常是指向的對象,學業、愛好、集體活動、交際等是多選的空間。但留學異鄉的青少年,背景置換,人際陌生,“我要反叛朝向誰”?也是個難題。
男生小杜中考失常,沒有進入理想的示范高中,而他的好友卻如愿以償,小杜沮喪至極。開學后,小杜對新學校百般看不上,無法投入高中學習,成績直線下降。這讓一直位于優生行列,被看作家族驕傲的小杜很難接受,終日寢食不安,甚至懷疑同學不愿意搭理他。家長急切地把孩子送來做心理咨詢,又耐不住咨詢起效較慢,為孩子聯系了英國的高中。沒想到,一學期未完,英國學校聯系家長,說小杜在課堂和宿舍表現怪異,經心理評估,需休學治病。
因為缺乏學習自主性,動機不足、習慣不良、學能較弱,或者人際溝通、生活管理實踐經驗積累不夠,而在國內學校磕磕絆絆的孩子,出國絕不可能使其困境消失。在國內沒有解決的問題,到國外仍是問題。“小杜”們的青春成長的任務顯然更加繁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