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美術招考改革還個性于學生
幾年前,北京電影學院教授宮林在與韓國中央大學客座教授金正炫交流時翻閱了許多本金教授上大學時購閱的韓國美術刊物。其中,一本1984年出版的《季刊美術》中的圖畫引起了他的關注,他脫口而出:這是美術入學考卷!這讓金教授吃了一驚,不懂韓文的宮林竟能認出這份考卷。
原來,宮教授之所以一眼認出,是因為他看到三十多年前的韓國藝術院校和今日中國許多藝術院校的藝考有著完全一樣的現象。那就是,“素描”考石膏像,“色彩”考靜物,“水墨畫”考花鳥,“雕塑”考臨摹……他感嘆,那一張張美術考卷的造型和概念如出一人之手,在書店里的美術高考輔導教材,在大大小小的藝考技巧輔導班,甚至在專業院校的入學考試,都能看到這樣的套路。
在當年的《季刊美術》上,韓國的藝術家和教授們認識到招考模式的問題,撰文指出了這種以寫實技術為唯一考試標準的局限性。文章強調,光用寫實技法考試來選拔、錄取有才華的美術學生實則是非常困難的,因為它無視了藝術最為重要的個性和創新,這種格式化的考試模式,攔住了恣意的創作者,反而對那些沒個性的作品更為有利。因此,教授們發出吶喊,“大學不是為文化行政而存在,也不是為教授而存在,只是為培養優秀的美術家和更進一步發展美術和文化而存在。”
上世紀80年代后期,韓國政府采納了學者和藝術家的建議,逐步改變了這種全國統一的入學考試方式,將招考方式和錄取標準交給每個大學的教授和專家來制定,請他們結合專業特點來考察報考學生的藝術才能和個性。改革后,原先流行的填鴨式“考前班”逐漸消失,熱愛藝術的高中生們就在本學校開設的藝術課程學習藝術,制作具有自己個性、展現個人才華的作品集。總體而言,現在韓國美術院校的專業考試模式日益多元,統一的錄取標準“一去不復返”。(吳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