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墨爾本大學攻讀研究生的王寧早就開始創業了,她和合伙人在杭州創辦了一家以咨詢、培訓為主的就業中介公司。今年,王寧想將公司業務拓展到自己的家鄉貴州。
由于2月底就要返校繼續完成學業,她只能利用假期回國時間了解政策、準備材料。可沒想到在了解入駐創業孵化園的優惠政策時,自己卻被反復“踢皮球”。“打電話問政府,政府說找團委;問了團委相關負責人,又解釋不清,讓自己上網查,網上根本沒有詳細說明”。
后來,王寧找了在政府工作的朋友幫忙,兩周后,她收到全部的優惠政策材料。
“按照西方的方式在國內是行不通的,實際上回國創業需要考慮更多的是人情世故。”王寧直言自己很幸運,由于團隊中有多年國內創業經歷的合伙人,自己避開了許多創業“暗礁”,也充分享受到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然而,彭雪駿就沒那么幸運了。2014年從英國卡斯商學院畢業后,彭雪駿先在廣州從事了半年的金融工作,然后辭職在體育健身領域創業,“習慣了國外的自由生活,上班覺得比較拘束,而且國內創業環境好,我也很看好國內的市場”。
成功入駐到當地的創業孵化園,曾令這位海歸對創業充滿信心,但這股熱情很快就遇到了現實的冷水。
“我們的創業補貼申請了3次都沒申請下來,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了。”2016年3月,創業孵化園的管理方告訴彭雪駿,根據相關政策,他們可以申請3萬~5萬元的創業補貼。起初兩次材料遞交上去之后,政府工作人員回應說材料不完善;第三次遞交材料后,就沒有了回應,補貼到現在都沒有落實。
經此折騰,彭雪駿不再指望能得到政策的“照顧”了,對于傳說中的優惠補貼也不抱太大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