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漢語過程樂趣多
教漢語不僅僅是一種教學行為,更是兩種語言、兩種文化的交流碰撞。在這個過程中,作為漢語教師的學子們也遇到了不少趣事。
據湯雅馨介紹,她所帶的中文班有大約20個學生,每個周末去給他們上課都樂在其中。“有一次,我跟學生講一個語法點——‘……死了’表示強調程度重,并舉了例子‘餓死了’‘渴死了’‘累死了’等等。后來有個學生沒來上課,等他再見到我時,他告訴我:‘老師,我上周病死了。’類似這樣的教學趣事可多著呢!”湯雅馨說,“大部分小朋友都是被家長送來學校學漢語的,漢語基礎比較薄弱,因此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激發他們對漢語的興趣。”
“還有一些小朋友十分活潑,在課堂上也坐不住。剛開始我都不知道怎么教他們,只好和他們一起玩耍。在玩的過程中,讓他們開口說漢語,和老師用漢語交流。后來發現這個辦法還不錯,可以讓每個小朋友都參與其中,開口練習。”湯雅馨補充說。
顏源曾在假期教一個孩子學習漢語。讓她感到有趣的是,雖然這個孩子漢語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只能說一些簡單的詞句,但是他的漢語歌曲唱得非常好。“這個孩子非常喜歡唱歌,他最喜歡的中文歌曲是《古老的傳說》。每次唱中文歌時,他的吐字都特別清晰,和平時說漢語大相徑庭。”顏源說,“學生們犯的小錯誤也常常會給我帶來歡樂。外國人學漢語的過程中經常會提出一些有意思的問題,比如‘我吃飯在餐館’‘今天一點冷’為什么不能這樣表達。作為漢語母語者,我們平時很難意識到這些問題。他們提出問題,我們作為老師也會借此機會研究探索。這個過程很有趣。”
收獲驕傲和友誼
對學子而言,在留學期間教漢語不僅是一個賺取零花錢的途徑,其意義遠遠超過了一份兼職的意義。
賈程琪坦言:“看到自己教的孩子開始對中國文化感興趣,漢語水平也在一點點地進步,我有種自豪感。孩子的父母也在熏陶下,開始逐步了解中國文化,熟悉漢語語音、漢字等。”
因為在當地家庭教漢語的緣故,賈程琪還結識了不少當地人,和他們成為朋友。“我和孩子的家人熟悉之后,就常常和室友一起去她家做客。這里的人非常熱情好客,有一次,他們的鄰居看到我們來做客,還邀請我們去參加燒烤派對。”賈程琪說,“這段經歷讓我融入到了當地人的生活中,在異國他鄉收獲了親情和友情,有了一種歸屬感。”
顏源現在每個周末都會去教一位外國阿姨學習漢語。“她有自己的工作,還有孩子需要照顧,但是她還是堅持每周抽時間學習漢語,不斷地提升自己。這是她對生活的憧憬:不斷學習新的東西以使將來的生活有更多的可能性。看到她每周都在進步,我也很高興。”顏源說,“這段經歷不僅充實了我的生活,而且對我未來的職業發展也有很大幫助。我還和當地人建立了真誠牢固的友誼,遇到了可愛的學生。能夠幫助他們進步,我也感到很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