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長普遍存在這樣一個現象:
每天看孩子被課本壓得喘不過氣 很是心疼,但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輔導班 ,自家的孩子也不能落后呀~所以打著“一切都是為了孩子好”的旗幟,對其進行拔苗式助長。
然而這么做的后果,不僅孩子累,家長也累。
所以,為了避開應試教育的“強壓”,越來越多的家長選擇送孩子出國留學。一來美國中小學教育比較輕松,學習負擔小;二來開拓孩子視野、增長見識。
但美國教育真如家長所想的那般輕松嗎?難道美國父母不擔心孩子屈居人后嗎?
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個詞匯:超齡學習。
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孩子所學習的內容超出了他們的年齡階段~
在美國,學校會根據孩子的學習能力水平而制定不同的教學制。例如:盡管美國高中實行選課制,但必修課還是有的。同樣的必修課數學,會分為三種甚至更多,有普通等級的,有高水平的,有AP水平的。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能力水平來選擇上述三種中的任何一種。
另外,如果你的數學水平很高,也可以選擇初二、初三、高中甚至是大學水平的數學課。學校并不強求每個孩子都必須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如果你的能力出眾,完全可以跳過現階段去學習或挑戰更高水平的機會。
所以,當你聽說有美國小學生去參加有著“美國高考”之稱的SAT考試,也就見怪不怪了。
很多家長不僅產生質疑,那如果孩子中小學階段就開始接觸和學習大學的內容,那大學還用上嗎?反正上了大學,學的東西也會重復呀~
實則不然。留學君給大家舉個例子:
不少美國中學,都開設了AP課程。所謂AP,是Advanced Placement的縮寫,即大學水平課程。如果你在中學時有了某門課程AP的合格成績,大學就會給你記上這個學分,你就不需要再上同樣的課程了。
而且,對能進入美國優質高中又志在考名校的學生來說,幾乎沒有人不選AP課程,有些學生甚至選擇10門以上的AP。為此,美國大學委員會每年會專門獎勵AP課程選得最多、并且成績都是5分的學生。
那美國式超齡學習就等于中國式拔苗助長咯?
NO——,兩者存在著本質的不同!下面留學君就從三個方面給大家介紹下 ↓↓↓
第一、教育方式
中國式教育屬于一刀切,所有孩子都在同一起跑線上。盡管國內也存在跳級或破格錄取的例子,但相對而言比較少,而且從小被冠以“天才”的少年往往在未來的發展中并沒有想象中那么輝煌,泯然眾人矣,就像方仲永~
而美國式教育比較靈活,有點像孔夫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學校根據孩子能力的不同而制定不同的課程標準供學生自由選擇。而且美國對普通學生要求很低,遷就學生的能力和水平,所以也有一部分學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第二、教育要求
中國的學校對孩子的教育要求不太高,從語文學習的角度上看,中學一般只讓學生寫記敘文、議論文,尤其是中高考,作文以記敘、議論文章為主,嚴禁詩歌題材,字數限制在800字左右即可。
而美國的中學卻要求學生真刀真槍地寫小說、寫詩歌、寫新聞報道和科技論文等。例如,美國學校初中就教孩子寫科學實驗報告,老師的要求極為嚴格,寫作必須具有極強的客觀性,通篇不許出現“我”字。另外,老師還鼓勵孩子,如果寫的不錯可以幫助他們發給相關領域的專家看,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第三、教育目的
國內的教育雖然一直高舉“實踐出真知”的大旗,鼓勵孩子要學以致用,切忌唯讀書論,不能死記硬背書本知識,要注重與實踐的結合,然而現實卻是唯成績是從,等到學生踏入社會才發現,大學學到的東西很少或根本用不到~
而美國卻鼓勵孩子在中學階段就去做成年人的事情,不能依賴書本,更要落實到實踐中。如果一個孩子的想法很好,老師或學校會鼓勵其去嘗試,并且會提供一切可提供的資源,所以一個中學生可以在哈佛大學的研究所從事獨當一面的研究,可以為民主黨全國委員會設計軟件等都是件正常的事情~
所以,美國式超齡學習和中國式拔苗助長根本不是一碼事兒,千萬不要再混為一談咯。